吳秉叡/負責任的政府就該解決人民需求
▲前瞻基礎建設計劃中,引起最多爭議的莫過於軌道建設。負責任的政府該先問各地人民有無需求,而非一直着眼賺不賺錢。(圖/記者李毓康攝)
民主時代,政府是爲了滿足人民需求而存在,必須提供合理、適當的服務及建設。這也是分析前瞻基礎建設計劃是否合理的根本道理。
公共建設,特別是基礎建設,首要考量的該是人民對其需求。人民對於交通連結、水電接通、郵件往返等需求,不應該因地區不同而有差異,爲離島建設海水淡化設施,就是基於這個道理。即便條件、成本、手段不同,滿足人民對於自來水的需求,是政府不變的義務。
是否興建基礎建設,要考量的是人民的需求,而非投資報酬率或自償率的高低。舉例而言,公路的鋪設可以滿足人民對於行的需求,連帶讓商家得以藉由方便的交通聚集顧客,創造經濟價值。但就自償率的觀點而言,道路的自償率幾乎是零,無法直接獲取金錢上的報酬。其他基礎建設,包含汰換老舊水管等,如果純就投入資源、創造效益來看,當然不成比例,但卻能夠滿足人民的必要需求,爲社會總體創造更多福祉,這是基礎建設中最上位、最重要的因素。
政府在確認人民有無需求,是否提供必要建設或服務後,下一階段纔是方式的抉擇。由於資源有限性及財政紀律考量,自償率是方式抉擇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自償率與滿足人民需求、福祉創造,很難相提並論。
此次前瞻基礎建設計劃討論最多的便是軌道建設,首先應先確認的,該是臺灣各地人民有沒有軌道建設的需求?其次纔是方式的選擇,而自償率只是方式抉擇下的考量因素之一。
1960年代前後,執政者捨棄日治時期的大鐵道主義,轉向美國式的大公路主義。鐵道主義和公路主義各有優缺點,不過公路有個顯著的缺點,那就是單位面積的運輸量有其上限,致使人口稠密區若超越負荷量,就會導致塞車的結局。
同樣是1960、1970年代,世界各地如香港、舊金山、新加坡、韓國、日本,因爲經濟發展、人口增加,交通運輸的需求量愈來愈大,彼等即開始研議、興建新型的捷運軌道系統,以解決交通壅塞的問題。反觀臺灣,遲至 1988年才進行捷運施工,但直到現在除臺北市外的都市地區,幾乎沒有捷運能緩解都市地區的塞車問題,更別說要解決人民對於行的需求。
「世界經濟論壇」指出,世界最擁塞的城市,臺灣的臺南市赫然佔據第九名,理由是基礎建設跟不上需求量的增長。全球衛星定位(GPS)製造商Tom Tom近日也公佈「全世界最會塞車的25個城市」排行,臺灣就有3座城市上榜,分別是臺南、高雄與臺北。雖然我們能夠改善現有的公路交通建設及規劃,但公路運輸量有其極限,一切證據及現象皆指出,臺灣的確有交通上的迫切需求,而大衆運輸軌道建設勢在必行。
▲公路建設受地形、環境因素有其發展限制,目前能有效解決臺灣交通問題的就是軌道建設。(圖/記者季相儒攝)
交通問題不只是人民時間上的損失,更是金錢及生命的損失,根據交通部運輸研究所估計,臺灣2013年因車禍而增加的損失,約佔年當年GDP約3.3%,如此龐大的耗損,又該找誰買單?而警政署民國100到105年統計資料顯示,全臺交通事故平均死亡人數將近2千人,平均1天就有4.5人喪命於交通事故,再再凸顯長年的交通政策有改變的必要急迫性。
超出負荷的交通需求不是損失原因的全部,卻絕對是極重大的原因,都市地區尖峰時刻,公車、計程車、機車各顯神通,如果能減低負載,定能降低損失、也不會讓寶貴生命無辜喪失,這纔是拚經濟的一環,有高達3.3%的GDP和更多寶貴的生命,需要政府透過更周延的交通規畫來減緩、解決。
如果有一致的共識,認爲臺灣需要更多交通基礎建設,接下來纔是如何執行的問題。公路建設有其極限,超負荷後剩下的選項,目前世界各地的最佳解答都是大衆交通運輸,但自償率呢?
其實,以臺灣現有的捷運系統,算上攤提的成本,北捷的運輸本業還是虧損的,之所以能夠盈餘,都是商業化的結果。商業時代,人流就是金流。只要人民有需求,只要能妥善運用隨需求而來的人流,將之轉化爲商業化業外收入,自償率的問題其實是需求與營運方式有沒有妥善運用人流的問題。世界各地的運輸系統,只算運輸本業的話,無論條件多麼優越,幾乎都是虧損的。只有妥善運用因爲需求隨之而來的人流,纔是商業時代的王道。
關於軌道運輸,第一個該問的是有沒有需求,如果有需求,再來談我們到底該怎麼蓋,到底該怎麼營運。我想,這纔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該有的思維模式。民主時代,政府是爲了人民的需求而存在,而不是爲了賺錢而存在。何況,只要有需求有人流,賺不賺錢,那是建設方法、商業化、營業方式的結果,不是純然蓋不蓋的問題。我們應該把問題挪到下一個層次討論,如果我們都同意臺灣有迫切需要的交通需求。
好文推蔫
吳秉叡/新北交通問題多,應保障市民行的安全
●吳秉叡,現任立委,政大法律所碩士。曾任法官、臺北縣長蘇貞昌的機要秘書,從臺北縣到新北市,在地基層服務20年。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