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準雙萬城市盤點:合肥有望今年晉級,寧波、佛山等仍需增強人口吸引力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柳寧馨,吳文汐 杭州、武漢報道

時隔2年,雙萬城市有望今年再度擴容,合肥是頭號候選城市。

雙萬城市指地區生產總值(GDP)超過1萬億元且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目前我國已有15個雙萬城市,這樣的城市通常代表着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吸引力。

2021年,東莞成爲全國第15個雙萬城市,此後2年,雙萬城市再未擴容。

21世紀經濟研究院梳理髮現,截至目前,在15座雙萬城市之外,合肥、寧波、佛山、南京、濟南5座城市GDP超過萬億且常住人口超過940萬人,可視爲準雙萬城市。其中,合肥2023年常住人口985.3萬人且較上年增加21.9萬人,按照這個人口增長速度,成爲今年有望進階雙萬城市的頭號候選城市。

從其他準雙萬城市看,寧波、佛山要想晉級主要在於人口的增長,目前寧波和佛山距離千萬人口分別差30.3萬人和38.46萬人,但這兩座城市近兩年的年平均人口增量均未超10萬人,想要達到千萬人口仍需時間。南京、濟南差距更大,離達到千萬人口均有50萬人左右的缺口。對於這四座候選城市來說,吸引人口還需產業端持續發力。

此外,還有徐州、溫州兩個城市也值得關注。雖然這兩座城市GDP尚未過萬億,但均鮮明提出衝刺“雙萬城市”目標。近年來,徐州、溫州在GDP、人口兩項指標上相互趕超,民營經濟、先進製造業成爲關鍵因素。

合肥或成爲第16個雙萬城市

目前,我國已有15座雙萬城市,分別爲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蘇州、成都、杭州、武漢、天津、鄭州、西安、青島、長沙、東莞。

成爲雙萬城市,除了意味着城市強大的經濟實力和人口集聚能力,也對城市品牌形象和影響力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5座準雙萬城市中,合肥是衝擊“雙萬俱樂部”的頭號城市。2023年,合肥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673.78億元,同比增長5.8%;常住人口爲985.3萬人,較上年增長21.9萬人。

2020年,合肥GDP總量首破萬億大關,與此同時,合肥人均GDP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6倍。成功躋身“萬億俱樂部”後,合肥經濟延續向好態勢,2021至2023年GDP增速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作爲一座不沿邊、不靠海的城市,以往的合肥並不起眼且被長期低估。與國內很多城市類似,在上世紀末,合肥依靠家電發展製造業,在引入海爾、格力、美的、TCL等品牌後,一度成爲世界上最大的家電生產基地之一。

發展思路的轉變造就了“合肥模式”,也成就了合肥的崛起。

一方面,中科大的搬遷落戶帶動了合肥科創實力的提升,隨着各類科研院所、大科學裝置、新型研發機構的興建,合肥躍升成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也爲其佈局新興和未來產業賽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另一方面,合肥產業結構不斷升級,三個較爲典型的案例是:合肥與京東方合作押注顯示技術、合肥攜手蔚來進軍新能源汽車、合肥聯合長鑫存儲建設中國最大的存儲芯片生產基地,多次大手筆、精準地“以投帶引”,使合肥在新興賽道上搶佔先機,爲其經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2023年全年和2024年一季度,合肥規上工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10.6%、12%,維持較高增速。值得關注的是,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取得突破式發展。2023年,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74萬輛、位居全國前5,汽車總產量134萬輛。2024年一季度,合肥全市汽車產量29.3萬輛,同比增長3.1%,其中新能源新車產量16.3萬輛,同比增長28.8%,佔全國7.9%。

除新能源汽車外,合肥集成電路、空天信息、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新興和未來產業也逐步成勢。

目前,合肥距離雙萬城市只差人口這一道關卡。根據2023年數據,合肥距離千萬人口大關僅剩不到15萬人的距離。

經濟與人口的發展相輔相成,在經濟提速、產業升級下,近年來合肥對於人口的吸引力也在不斷增強。若將時間線拉長來看,2015年至今,合肥基本每年的常住人口增量均保持在兩位數水平,其中2015-2020年期間,合肥人口增長超過百萬人。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合肥地處中部地區和長三角地區的重疊地帶,既能夠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和資源外溢,同時也能共享中部崛起政策紅利。近年來,又通過“風投之城”的招牌打造出一批優勢產業,產業的增長帶動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不僅帶動了安徽本省人口的迴流,還吸引了不少外來人口。

在強省會戰略下,合肥成爲省內人口的流入目的地。2023年,安徽全省人口減少6萬人,但合肥人口增長21.9萬人,安徽不少地市人口流出,而合肥人口逆勢向上。若合肥能夠延續這一增長趨勢,“十四五”期間邁過千萬人口大關不難,有望晉級成爲全國第16個雙萬城市。

寧波、佛山晉級仍需數年時間

在準雙萬城市中,寧波和佛山這兩座城市值得關注。這兩座“萬億之城”的下一場競逐,關鍵在於人口。

2018年寧波GDP過萬億元,隨後2019年佛山GDP過萬億元。這兩座城市都是以製造業爲主,民營經濟發達,大量的產業工人曾經帶來不俗的人口增量。

佛山人口數量曾經常年高於寧波,尤其是在2018年、2019年,佛山常住人口分別比寧波多14.54萬人、13.74萬人。

2022年是重要的轉折點,這一年佛山市常住人口爲955.23萬人,與2021年相比,減少了6.03萬人。這是佛山常住人口自本世紀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主要原因是受到疫情影響。同年,寧波常住人口爲961.8萬人,比上年增長7.4萬人,也在10年間首次實現對佛山人口數量的反超。

從10年間人口增長趨勢看,佛山人口增長趨勢更明顯。2020年七普數據顯示,寧波市的常住人口爲940.43萬人,與2010年六普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79.86萬人,增長率爲23.65%。佛山市常住人口七普數據爲949.89萬人,與六普相比,十年間共增加了230.46萬人,增長率爲32.03%。

目前,寧波和佛山距離千萬人口分別差30.3萬人和38.46萬人,雖然寧波近兩年在人口增長方面佔據領先優勢,但二者差距不大,佛山仍有潛力扭轉局面。

自2021年後,寧波、佛山每年常住人口增量均在10萬人以下,增速放緩趨勢明顯,兩座城市的千萬人口競逐可能將持續數年,這也意味着這兩座城市要邁向雙萬城市仍需時間。

如何增加人口吸引力?對這兩座城市而言,落戶政策的調控空間還在,放開戶籍門檻,吸引人才尤其是製造業人才尤爲重要。

目前,寧波、佛山繼續放寬落戶門檻,尤其寧波率先試行居住證轉戶籍,大力度爲落戶“鬆綁”。

2018年以來,寧波五次放寬落戶條件,帶來常住人口顯著增長。2018年,寧波常住人口首次突破900萬人大關,達到911.5萬人,隨後2019-2021年,寧波每年常住人口增量均超10萬人,2023年寧波常住人口爲969.7萬人。

尤其是在2023年,寧波當年11月24日起進一步放寬戶口准入條件,在全省首先試行居住證轉戶籍制度。

佛山的落戶條件則經歷了收緊、放鬆的過程。2018年,佛山曾出臺政策收緊了購房落戶門檻,將購房類人羣納入積分制管理,增加按月繳納一年社保的規定。2024年,佛山再度放寬購房落戶,提出就業滿三年租房也可落戶,這有望爲佛山人口增長帶來助力。

要吸引人口,寧波和佛山還需要在產業佈局上多做努力。去年,兩座城市的經濟增速相差不大,但總量逐漸拉開差距。2023年,寧波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452.8億元,同比增長5.5%,同期,佛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276.14億元,同比增長5%。

從兩座城市發展趨勢看,2023年,寧波在經濟規模和開放型經濟方面優勢明顯,佛山在第二產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上超過了寧波,工業領域增長較爲領先。

寧波是單項冠軍之城,製造業基礎紮實,也在傳統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中找到了平衡之路。2024年寧波市政府工作報告把先進製造業和數實融合列爲重點,加快培育“361”萬千億級產業集羣,推動綠色石化、新型功能材料創建世界級產業集羣,工業母機及關鍵基礎件爭創國家級產業集羣,大力培育人形機器人、生物醫藥等重點細分產業。

佛山傳統產業增速放緩,將更多的重心放在找到新的產業增長點。2024年佛山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全力建設製造強市,尤其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集羣,大力推進新型儲能、醫藥健康、新型顯示、工業機器人、新材料、安全應急等新興產業結羣聚集,積極佈局綠色氫能、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和國內的人口低生育水平大背景影響,寧波、佛山這兩座外向型城市常住人口增長逐漸放緩,平均每年新增10萬人口的可能性不高,這也意味着,寧波和佛山晉級雙萬城市仍需數年時間。不過,這兩座製造業大市都在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和新興產業佈局,人口競逐背後的增量產業格局未定,如果把握好新興產業的發展機遇,同時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有望在新舊賽道下鍛造全新優勢,增加人口吸引力。

準萬億城市溫州、徐州積極衝刺

另外兩座準雙萬城市——南京和濟南,距離千萬人口大關仍有一定距離,但這兩座城市均在落戶政策、產業政策方面加大力度,積極吸引人口。

2016年,南京成爲“萬億之城”,2020年,濟南GDP突破萬億元大關。目前,這兩座城市離千萬人口均有50萬人左右的差距。

2023年,南京常住人口爲954.7萬人,增加5.59萬人,人口增量已連續3年保持江蘇第一。同年,濟南常住人口爲943.7萬人,增加2.23萬人,人口總量居山東省第三,在山東人口整體負增長趨勢下,濟南成爲全省16個地市中僅有的兩個正增長的城市之一,另一個是青島。

戶籍政策不再是這兩座城市吸引人口的限制。2020年,濟南已全面放開落戶。今年5月中旬,南京發佈《關於合法穩定住所落戶有關事項的通知》,進一步放寬落戶條件,有合法穩定住所且實際居住的非南京戶籍人員可直接落戶。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對南京和濟南而言,落戶門檻已經大幅降低,作爲省會城市資源優勢突出,輻射能力更強,兩座城市未來衝刺“千萬人口”大關更需要靠產業提升帶動就業機會增加,在加大引才力度、發展人才經濟的同時,需要充分發揮高校集聚的優勢,注重留才,打造優質的人才和就業環境,留住高校畢業生。

具體來看,由於南京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傳統,其對周邊安徽城市的人口吸引力非常強,但也面臨着合肥對安徽本省人口虹吸力增強的壓力,需要加快打造都市圈,提升與周邊城市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一體化水平,增強輻射能力。而濟南則面臨比較激烈的省內競爭,除了青島這個有力的對手之外,隨着煙臺經濟跨過萬億大關,又出現較強的競爭者,在山東省內,濟南面臨的產業、人口競爭會更加激烈。

在5座準雙萬城市之外,徐州、溫州兩座GDP不足萬億、人口也未至千萬的城市正在雄心勃勃地衝刺雙萬城市。

2023年,徐州的GDP爲8900.44億元,常住人口902萬人。2023年,溫州GDP爲8730.6億元,常住人口達到976.1萬人。

溫州、徐州尚未達到GDP過萬億,甚至GDP還未達9000億元,尤其是徐州人口僅900萬出頭,要晉級雙萬城市仍有差距。不過,這兩座城市目標明確,未來若加大產業升級和人才引進力度,會帶來經濟和人口的雙增長。

溫州的特點是具有民營經濟的先發優勢、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徐州的優勢則是工業和製造業,作爲老工業基地,徐州傳統產業佔比高,但近年來也在向先進製造業方向進階。

溫州、徐州這兩座城市衝刺雙萬城市目標明確。溫州“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25年末力爭邁上萬億級地區生產總值、千億級地方財政收入、千萬級常住人口、百萬級新增人才。

2024年溫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4年是衝刺萬億級地區生產總值、千萬級常住人口雙萬城市的重要一年,將推進以科技創新爲核心的全面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同時,實施“強城行動”,推動城市能級加快躍升。

溫州在人口增長方面趨勢向好,2023年溫州的常住人口年度增量7年來首次超過寧波。此前,外來人口遷移是溫州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但隨着產業結構調整,溫州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到衝擊,大量外來人口遷出溫州。

目前看,溫州人口吸引力隨着戶籍政策放寬和積極引才驅動,有了明顯好轉。2023年溫州常住人口比上年增長8.2萬人,這也是近幾年溫州人口比較快的增速。但要實現2025年溫州常住人口突破千萬的目標,目前還有近24萬人的差距,想要兩年內補上這一差距,仍然壓力巨大。

徐州很早就提出GDP過萬億的目標。2021年,徐州曾提出,2025年GDP力爭突破萬億,2023年徐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明確,錨定“十四五”躋身萬億級城市行列不動搖。

今年徐州市新春第一會提出,徐州要打造全國有地位、全球有影響的製造業強市,除了工程機械產業外,還要聚焦打造“343”創新產業集羣和“5+X”未來產業體系。今年1月,徐州出臺了《徐州市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致力於培育構建5個成長型未來產業,以及零碳負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前沿新材料等前沿性未來產業。

不過,對徐州而言,衝刺雙萬城市最大的挑戰是人口,且人口增長趨勢不容樂觀。徐州近年來出現了人口負增長的情況,直到2023年常住人口才止跌回升,增長至902萬人,比2022年增加0.15萬人。

城市向“雙萬城市”的目標邁進,有哪些關鍵影響因素?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一座城市提升綜合實力尤其是經濟發展的實力,產業佈局和人口政策是重要驅動力。一座城市合理的產業佈局和產業結構升級,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能爲城市帶來新的增長點,進而增加就業、吸引人口,而城市的人口政策,例如戶籍制度、人才引進政策等則對人口規模的增長帶來直接影響。

準雙萬城市都已經達到了比較高的發展水平,要想更上一個臺階,需要放開戶籍政策,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積極培育新興產業、改造升級傳統優勢產業,打造有競爭力、有獨特自身優勢的產業鏈,強化在區域、全國乃至全球的輻射能力,通過高質量發展形成產業、人口良性循環、良性增長的新發展格局。同時,也要加大城市品牌傳播和營商環境優化,加強公共服務供給,挖掘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城市功能,增強對產業和人口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