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親喂孩子 她乾脆在實驗室「做出母奶」
無法親喂孩子,她乾脆在實驗室做出母奶,「只想給寶寶最好的」。(示意圖/Shutterstock)
嬰兒出生後,到可以吃副食品之前,除了喂母奶或配方奶,還能有其他選擇嗎?美國、新加坡兩地的生物科學家,已經研發出成分更接近母乳的「類母乳」,對於無法親餵母乳、卻又對配方奶卻步的媽媽,多了新選項。
研發類母乳的人,是美國細胞生物專家史崔蘭德(Leila Strickland),她在實驗室使用乳腺細胞,成功合成出母奶的主要成分:乳糖和酪蛋白,營養價值更接近母奶。她創立的新創公司Biomilq吸引比爾蓋茲的注意,6月份宣佈投資1億臺幣,未來可望翻轉配方奶獨霸的市場現狀。
●喂母奶,竟比念博士更難!
「這一切都是因爲我的母奶太少了。」史崔蘭德回想,她和妹妹從小喝母奶喝到2歲大。自己當了媽之後,親喂小孩是自然而然的結果。沒想到大兒子出生後,吃奶時嘴巴無法完整閉合,導致喝奶困難,吃不飽就哇哇大哭,體重也一直上不來。爲了追到足夠的奶量,史崔蘭德整天用擠奶器密集擠奶,讓她身心俱疲。而小女兒出生後,相同的窘境又來一次。
Biomilq創辦人史崔蘭德與6周大兒子。圖片來源:Biomilq官網)
「我以爲喂母奶是自然而然,沒想到這麼困難,我覺得相當挫敗。」史崔蘭德說出了媽媽們想喂母奶、卻無法如願的心理糾結。儘管小孩平安成長,但這件事始終懸在她的心上。當荷蘭學者成功從細胞組織合成出人造肉的消息一傳開,馬上給了她靈感:不妨使用懷孕媽媽的乳腺細胞,在實驗室產出母奶?
●被屠宰的乳牛乳腺細胞,成功在實驗室「復活」
史崔蘭德擁有細胞生物學博士學位,曾在史丹福大學丹擔任研究員。有了「實驗室裡生產母奶」的想法之後,她和先生從存款湊出約合臺幣15萬採購實驗設備,包括細胞培養器材、顯微鏡、細胞培育箱、細胞離心機,「都是30多年前的舊型機器。」她回想,當時根本沒有錢募集人體乳腺細胞,但爲了證明自己的實驗想法,她改用乳牛的乳腺細胞。
史崔蘭德使用剛被屠宰的乳牛乳線組織,放入胺基酸、維生素、礦物質和鹽,一起置入細胞培養箱,「隔天乳腺細胞已經分裂成長。」後來她的樣本成功製造出母奶的兩種關鍵成分-乳糖和酪蛋白,讓她和研究夥伴、食品科學專家伊格(Michelle Egger)相當振奮。
通往成功的路途,從來都不容易。投入實驗近10的時間裡,史崔蘭德的研究經費始終拮据,一路靠着寫文章和研究資助金維生,甚至一度想放棄。獲得比爾蓋茲的資金挹注之後,她才覺得夢想真的落地。
「我和所有媽媽都一樣,只想給寶寶最好的。」史崔蘭德說,她的產品無法取代真正的母奶,而是在無法親喂時,讓媽媽們在配方奶之外,還能有其他的選項。比起母奶,實驗室製造的母奶無法調整成分,也沒有來自母體的免疫抗體、荷爾蒙和益菌。
●無法取代母奶,實驗室母乳定位爲「營養補充品」
很多研究都證實,親喂母奶對母嬰都有好處。母親的大腦會依照不同的哺乳階段和狀態,「自動」調整母奶成分與份量,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吸收到足夠的營養素。而配方奶來自於動物乳品,許多專家認爲會影響部分嬰幼兒的消化功能。
配方奶問世超過1世紀,目前的市場規模超過1.2兆臺幣。(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母乳含有豐富的營養素及抗體,可幫助初生兒排出胎便、調整腸胃功能、減少過敏,降低嬰兒罹患兒童血癌、肥胖的機率,減少成年後罹患二型糖尿病和特定癌症風險。而親喂母奶的媽媽,可消耗較多熱量,較容易維持身材。
更重要的是,懷抱着孩子親喂母奶,和寶貝四目對望、或一起沉沉睡去,是親子關係中最大的喜樂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嬰兒在6個月之前最好都能喝全母乳,但受到個人體質和社會環境條件的影響,不是每個媽媽都能順利親喂寶寶。史崔蘭德研發實驗室母奶的初衷,便是同理爲人母的需求,讓寶寶吃到最好的乳品。「即使媽媽不在家,爸爸或其他人也能喂寶寶『母奶』。」
Biomilq持續進行人體的乳腺細胞研究,預計3年後讓產品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