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農路迢迢 名號有了仍揹債
紅藜先生吳正忠在2018年怒燒百大青農證書。(本報資料照片)
青農、新農返鄉雖有成功案例,但仍在掙扎中或黯然退場的情形也不少。曾當9年青年農民的新竹35歲林姓男子,原本從事金融業,因發現外公的筆記而毅然種起海梨柑,也善用金融知識及網路行銷,原本已有一批顧客,但後來發現工人難請、宅配品質不佳,最終走上棄農之路。林男感嘆,農業之路很難走,小農想走出去並不容易。
林男以宅配通路爲主,起初遇上宅配廠商品質不穩,海梨柑寄出1個星期但顧客卻還收不到,他則是忙到要在果樹上處理客訴問題,傷透腦筋。爲此他提高成本換了另家宅配商,卻因果園位在偏遠山區,宅配商不願前往收貨,逼得他自行載到宅配站點,卻又提高時間及成本。
林男說,務農利潤不高,但他不願承受因宅配品質不佳導致被顧客退貨的壓力,加上在採收的忙碌時刻工人難請,連年紀漸長的雙親還得爬着陡峭山坡幫忙採收,更讓他心中不忍。
栽種海梨柑期間,他也曾面臨橘子凍傷,但政府卻只補助椪柑、不補助海梨,「即使都不補助都比僅補助單一品種好」,加上出貨被盤商剝削,讓他感嘆「農業這條路愈走愈艱辛」而決定棄農。
在臺南學甲搭建溫室種植玉女小番茄的吳明哲,曾在全聯以自有品牌「志佳園」上架,加上網路行銷,闖出名號。務農8年,吳明哲前4年半工半農,45歲那年毅然退休全心投入農務,全家人一起幫忙,還貸款增闢溫室要增加產量,但產季固定加上市場競爭,4年來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一度覺得「好累」,還好今年3、4月搭上外銷列車,8成以上小番茄賣到香港,產期外也開始嘗試種植洋香瓜,希望能增加收益。
至於以原住民傳統作物紅藜闖出一片天,並當選全國百大青農的臺東縣達仁鄉「紅黎先生」吳正忠「魯瓦」(Ljuwa),在部落種植紅藜,四處奔走行銷,開發各式相關商品,甚至在美掄獎名揚海內外。雖然種植紅藜讓族人收益增加,但吳正忠反而負債800萬元,自嘲是「唯一變窮的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