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爲何喜歡頻繁修路 同條道路反覆修 到底有何玄機

如果你來武漢旅遊,你會發現武漢是個大工地,怎麼到處都在修路,從地圖上顯示修路的區域密密麻麻。

如果你一直生活在武漢,你會發現武漢儼然變成一個大工地,有些路三天兩頭的修,但總是修不好,到底是道路的質量不高,還是路上的轎車太密集,讓道路承受不了這種負荷,出於愛護公路的目的,而不得不重新修路,總讓人覺得有點匪夷所思。

武漢作爲湖北的省會城市,武漢對比其他同檔次的城市,會呈現武漢經常在修路,這樣的修路並不是道路出現損壞纔開始修路,而是某些路經常修路反覆修路,路修完以後還是非常容易破損。

武漢作爲湖北的省會城市,舉全省之力發展武漢,武漢舉全市之力發展中心城區,在城市化不斷外擴的情況下,修路更應該是新城區新板塊的專利,在武漢出現了中心城區的很多路經常反覆被修路,爲何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1武漢缺乏整體的統籌能力

武漢一條路每次重複修,修路的項目工程不一樣,不同的部門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立項,不同的財政撥款,因爲項目的主體不同,不能很好的將資源銜接在一起,促使一條道路因爲不同的項目需求,需要走不同的審批流程,需要反覆修。

比如某條路,有雨污分流的項目時候修一次;需要安裝燃氣管道的時候,修一次;需要安裝電力、通信項目的時候修一次;需要修地鐵的時候,道路會修一次;需要擴寬道路修一次路;需要美化道路,還是要修一次路;修高架還要修一次路。

也就是說,一條道路反覆修,每次修的訴求不一樣,牽扯的部門不一樣,審批的預算不一樣,如果一起修,各個部門牽扯的利益不好糾扯,是一方面。

從這種角度而言,武漢的城市規劃並不前置,並不科學,基本只能滿足當下的需求,而沒有長遠的考慮,缺乏戰略前置的思維。

在2011年的時候,武漢整個城市出現大面積內澇,主要是城市的排水系統非常落後,承載不了城市排澇的需求,在2011年後的幾年,武漢又出現幾次大的內澇,最終過了好幾年,財政撥款修建排水系統,武漢的內澇才得以緩解。

武漢的城市發展,也缺乏前瞻性和戰略性的思維,武漢的白沙洲和古田在很久以前屬於工業區,在城市化的過程中,這些地區已經儼然成爲中心城區重點規劃發展的地方,由於產業和利益的牽扯,促使這些地區的發展一直很阻礙,比如白沙洲大市場一直搬不走,礄口區古田二路的幾塊毒地,促使古田的發展非常割裂,東西湖臨空港新城直接跳過了此區域。

武漢三大火車站,特別是武漢站的規劃和佈局,從當時來看非常先進,但是如今來看非常落後,選址楊春湖湖畔,拉高了附近區域的商業價值,從現在來看,帶來的商業爆發力和商業輻射力依然有限,城市的增長浮動過小,明顯不如武昌站和漢口站帶來的商業爆發力大。

武漢各個部門缺乏一個明確的掌舵手平衡各方的利益,缺乏整體的統籌能力,促使各個部門各自爲戰,或者城市建設的操盤手不願意介入,又或者自己是受益的一方,不願意打破這種平衡。

當然,出現這樣的情況還有一個原因,各個階段領導的想法不一樣,各個階段的領導不一樣。

2城市的發展,基礎設施需要不斷完善和更新

2019年,武漢舉辦了舉世聞名的軍運會,爲了彰顯武漢的基礎設施和界面,武漢花了大錢將城市的各個界面修復完整,讓武漢各個板塊的基建煥然一新。

同時,武漢一些城市地標區域,因爲規劃的滯後性,帶來了擁堵和擁擠的弊端,帶來出行不方便的弊端,武漢也需要根據城市目前的痛點,改善相應的情況,從而再度對城市基礎設施進行重新規劃和重新建設。

3武漢的天氣和自然災害,對基礎建設的修復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每幾年,武漢中心城區就出現一次“看海”,特別是地勢低窪的地方,不僅對汽車出行有重大影響,還對行人的出行有着生命安危,特別是高壓線附近的低窪區域。

城市的排水系統,以及城市的泄洪能力,是武漢多次經歷“看海”後,不斷反思的結果,讓城市抗風險的能力更高,就需要修路,讓更強大的排水系統在城市發揮作用。

4還有一部分非正當因素導致反覆修路

某些部門爲了提升自己的政績,或許某些企業爲了獲取自己的利益,在不合理的情況下,推動大規模基礎建設工作,雖然這些不能否認基建建設的必要性,但也值得進一步的調查和分析。

武漢作爲新一線城市,在交通道路上的建設投資的確很大,而武漢的發展也離不開交通道路的建設。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城市基礎建設的大規模投資,是否經過認真科學的評估,而不應該是盲目的追求政績或者利益。

部分網友對此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有網友表示對抗經濟危機最好的辦法就是搞基建(搞基建拉動就業市場)。

還有網友武漢的基建國企多。

更有網友表示,不修路怎麼賺錢。

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