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泳銘履新一年:阿里“再創業”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楊玲玲

接棒阿里巴巴集團(09988.HK;BABA.NYSE)CEO將滿一年,吳泳銘交出新的業績答卷。

8月15日晚,阿里公佈截至6月30日的2025財年第一季度(自然年爲2024年第二季度)業績。該季度,阿里實現營收2432.36億元,同比增長4%;非公認會計准則淨利潤同比下降9%至406.91億元。

圖源:上市公司公告

去年6月,阿里宣佈張勇將於9月卸任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職務,原職位分別交由蔡崇信和吳泳銘接任,9月新老領導班子完成交接。

此後數月,吳泳銘一步步走進阿里權力中心,同時擔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兼CEO、淘天董事長兼CEO、智能雲集團董事長兼CEO職務,並擎畫出面向未來10年的戰略大圖。

在吳泳銘帶領下,80後少壯派走上重要管理崗,阿里各業務也進入新的運行軌道:電商和雲以投入換增長,仍是集團核心增長引擎;同時,雲不再推進完全分拆,盒馬暫停IPO計劃,菜鳥也撤回上市申請。

如今,變革行至中場。經過一年調整,目前阿里的業務板塊中除了淘天,雲、菜鳥、阿里國際、本地生活、大文娛以及其他所有等6大業務板塊正快速邁向減虧甚至盈利的道路。

吳泳銘在財報電話會上評價第二季度業績:“本季度業績表明我們的戰略奏效。”吳泳銘認爲,淘天集團業務重回增長軌道,雲計算業務收入實現積極增長勢頭。

在這背後,是“再創業”的阿里亟需用數據和事實證明戰略的可行性,但這並非立竿見影的事。在阿里管理層的預設中,“增收不增利”的局面還將持續幾個季度。“我們評估大部分業務將會在1-2年內陸續實現盈虧平衡,並逐漸開始貢獻規模化的盈利能力。”阿里巴巴集團CFO徐宏表示。

電商以投入換增長

電商業務被稱爲阿里的“錢袋子”,也是吳泳銘變革的重點之一。

第二季度,淘天集團收入同比下滑1%至1133.73億元,約佔整體收入的47%;調整後EBITA爲488.10億元,同比下滑1%。

“對於淘寶天貓來說,目前的優先級是放在提升用戶的購買體驗,從而推動用戶的購買頻次和GMV當中。當市場份額初步穩定之後,從這個季度開始,我們針對提高貨幣化率和商業化的措施會開始加速。”吳泳銘說道。

去年年末,吳泳銘接替戴珊成爲淘天集團CEO,快速出擊對核心管理層進行大換血,調整後,淘天集團的新團隊幾乎全是80後。

隨後,吳泳銘在財報電話會上爲淘天定調:2024年對於淘天集團是綜合能力提升之年,也會是一個投入的大年。

阿里創始人馬雲也在內部信中對電商發展作出判斷,“3年後的電商肯定不是今天最熱門的電商……重要的不是今天要趕上誰,而是想一想明天的電商應該如何提升消費體驗”。

過去幾個月,淘天圍繞用戶體驗加大投入,上線先用後付、僅退款功能,加碼百億補貼,推進新疆包郵並送貨進村等,還在618率先取消預售。

圖源:圖蟲創意

618過後,淘天同樣動作頻頻。

先是淘寶直播換帥。程道放被調離淘寶直播及內容事業部負責人。時代週報記者獲悉,7月初,有阿里內部人士收到通知,內容電商事業部向淘天用戶平臺事業部與阿里媽媽事業部負責人吳嘉彙報,7月中旬,又有消息爆出淘寶直播及內容事業部將由天貓事業部負責人家洛兼任。

淘天集團還在重新審視低價策略。據報道,不久前,淘天集團召開重要商家的閉門會,明確下半年將實施的多項戰略調整,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自去年起搜索權重按照“五星價格力”分配的體系被弱化,改回按GMV分配。

具體到業務指標上,今年淘寶考覈的重點轉變爲GMV(交易金額)、AAC(平均消費金額),而不再追求由低價帶來的高DAC(訂單量)。

國際商業板塊,包括Lazada、速賣通、Trendyol和Daraz等國際零售業務和國際站等國際批發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2%至292.93億元,約佔整體收入的12%。

跑得快與狂砸錢不無關係,阿里國際二季度虧損擴大至37.06億元,去年同期虧損額爲 4.2億元,阿里表示主要原因是對用戶體驗 (從而提高消費者留存率和購買頻次)以及科技基礎設施的投入增加所致。

不過,Lazada在7月錄得EBITDA(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轉正,實現盈利。有分析師在財報電話會上提問“Lazada已經開始盈利,速賣通有沒有具體的盈利時間?”對此,國際數字商業集團CEO蔣凡回覆稱:“未來幾個季度,我們將繼續努力提高效率,推動高質量增長,爭取儘快實現盈利目標。”

阿里雲增收又增利

雲業務同樣是吳泳銘關注的重點之一。如今,在歷經一段時間的增長失速之後,阿里在AI上的投入已經初見成效。

根據阿里最新季報,阿里雲收入爲265.49億元,同比增長6%。對此,阿里巴巴解釋稱,由公共雲業務的雙位數增長和 AI相關產品的採用量提升所帶動。

圖源:圖蟲創意

2009年,阿里雲成立。阿里雲的誕生與AWS(亞馬遜旗下雲平臺)有些相似,兩者都脫胎於龐大的商業帝國。

翻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近3年發佈的雲計算白皮書可見,2021年至2023年,中國公有云laaS市場,阿里雲、騰訊雲份額大幅下降,特別是阿里雲,從34.3%下降到21.31%;運營商雲市場份額猛增,移動雲從2021年的8.4%增加到2023年的12.83%,穩居第三位。

承壓的阿里雲,急迫需要和對手拉開差距。吳泳銘在上任雲智能集團CEO後,也快速對戰略方向做出判斷和取捨,確定未來5年阿里雲將實施AI驅動、公共雲優先的策略,對業務管理團隊進行大刀闊斧的調整。

去年11月,阿里雲成立專門的公共雲業務事業部,由劉偉光負責;成立混合雲業務事業部,由李津負責。加之此前由袁千負責的海外業務事業部,上述3個事業部負責人均向吳泳銘彙報。

今年2月,阿里雲宣佈史上最大力度降價,100多款產品、500多個產品規格的官網價格平均降低20%,最高降幅55%;4月,阿里雲把降價舉措進一步擴大至海外公共雲產品。

吳泳銘在5月的財報電話會上放出豪言,阿里雲的商業化營收(剔除集團內客戶)在2025財年下半年(2024年10月至2025年3月)能重返雙位數增長。

6月,阿里雲發佈開源模型Qwen2-72B,使用阿里雲AI平臺百鍊的付費用戶數量環比增長超過200%。此外,巴黎奧運會上,超過三分之二的奧運電視及網絡直播信號基於阿里雲向全球分發。

財報電話會上,吳泳銘進一步表示,客戶對AI及相關產品的需求非常強烈,並且這種需求仍然遠未得到滿足。

“從訂單情況來看,外部客戶收入在下半財年實現兩位數增長的趨勢已經非常明確。具體到AI產品收入的貢獻,大部分增長預計將由AI產品驅動。目前,傳統的基於CPU的雲計算需求相對有限,而基於GPU的AI產品開發正在迅速增長。因此,未來的收入增長中,超過一半可能將來自AI產品的推動。”吳泳銘說道。

該季度,阿里雲經調整EBITA爲23.37億元,相較2023年同期的9.16億元增長155%,主要得益於阿里雲專注於公共雲,產品結構改善和運營效率提升。

近日,在回答分析師提問時,吳泳銘再次談到,儘管宏觀經濟狀況可能導致部分行業的企業需求放緩,但阿里並未在雲業務中看到這種情況。“相反,我們的雲客戶,尤其是那些依賴數字化的企業,今年的AI預算顯著增加。”

阿里將往何處去?

過去一年,是阿里大象轉身的一年。

去年3月,阿里啓動成立24年來最大規模的組織變革,把一個阿里集團拆分成“1+6+N”:1個控股集團、6個業務集團和N個業務公司。

伴隨變革的落地,蔡崇信、吳泳銘、童文紅、彭蕾、王堅等退休元老回到業務集團。到2023年9月,權力進一步集中到阿里“十八羅漢”之手,蔡崇信接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吳泳銘擔任CEO。同時,雲智能集團董事長兼CEO也由吳泳銘兼任。

上任之初,吳泳銘就明確“用戶爲先、AI驅動”兩大重心。隨即,吳泳銘向外界披露新戰略大圖,將阿里面向未來10年的重要優先級明確爲三個方向:技術驅動的互聯網平臺業務,AI驅動的科技業務,全球化的商業網絡。

去年11月底,阿里市值首次被拼多多超過,管理層痛定思痛,在內部採取一系列反擊動作。行至年末,阿里的權力中心進一步向吳泳銘靠攏,吳泳銘接手淘天集團CEO一職,一肩挑起阿里巴巴集團和淘天集團、阿里雲智能集團三項CEO的擔子。

在這個過程中,阿里員工數量繼續收縮。時代週報記者翻閱財報發現,2023年9月底,阿里員工人數爲224955,截至2024年6月底,阿里員工數已經下滑到198162人,短短1年時間減員26793人。

圖源:圖蟲創意

一系列降本增效和改革調整之後,阿里的業績也出現回暖。根據財報,2023年第三季度到2024年第二季度,阿里分別實現收入2247.91億元、2603.48億元、2218.74億元、2432.3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5%、7%、4%。

最新發布的財報顯示,該季度,除了淘天,雲、菜鳥、阿里國際、本地生活、大文娛以及其他所有等6大業務板塊均實現正向增長。

在財報電話會上,徐宏稱,“預計未來幾個季度也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的資本支出”。阿里仍處在大象轉身途中,重點是保衛電商基本盤、激戰雲市場、開拓海外業務,以高投入換取戰略性增長。

“今天的阿里面對的是快速發展的新技術和市場的新變化、新期待。無論過去有多成功,都必須翻篇歸零,喚醒重新創業的心態。”吳泳銘曾表示。

如今,“再創業”的阿里已經邁出一小步,未來,吳泳銘能否帶領阿里再創一個阿里,仍有待時間去書寫答案。

本文源自:時代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