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全力推進“天然歷史博物館”之城建設
5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發佈會,介紹《指導意見》有關情況。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發佈會上表示,支持北京、西安、大同、南京等地建設“博物館之城”。5月24日,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正式發佈《關於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並指出到2025年,形成佈局合理、結構優化、特色鮮明、體制完善、功能完備的博物館事業發展格局;到2035年,中國特色博物館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館社會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館強國。
《指導意見》對新時代博物館行業發展的整體佈局作出安排,統籌不同地域博物館發展。關於優化體系佈局,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發佈會上表示,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打造“博物館之城”核心示範區、建設“博物館小鎮”,實現不同區域博物館的集羣式發展。5月18日,國家文物局與北京市人民政府簽署了共建北京“博物館之城”戰略合作協議;陝西西安、山西大同、江蘇南京等地也都陸續拉開了“博物館之城”建設的大幕。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早在2018年6月,西安市委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研究通過了《西安博物館之城總體建設方案》,通過打造麴江“博物館之城”核心示範區、建設一批博物館小鎮、發展一批文博創意產業等途徑,將西安打造成一座“隨時可聞、隨地可見、隨機可講”的“天然的歷史博物館”。2020年12月10日,在西安市文物保護大會上,爲進一步做好全市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西安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西安市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方案》,全力推進博物館之城建設,改造提升歷史文化片區。《西安市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推進“天然歷史博物館”之城建設,新建絲綢之路歷史文化主題博物館、“西安記憶”(西安革命歷史)博物館等一批地域文化特色突出、陳列主題鮮明的專題博物館,打造根脈文化、歷史文化、絲路文化、紅色文化博物館羣;正確處理好城市建設發展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關係,推動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規劃建設工作,推進易俗文化旅遊片區、小雁塔歷史文化片區、碑林歷史文化街區的提升改造,打造“城市文化客廳”。
5月8日,寶雞市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座談會召開。據悉,寶雞市將通過新建、提升、規劃一批博物館,完善以市級博物館爲主體,縣區博物館爲支撐,行業、非國有和社區博物館爲補充的博物館體系,推進“博物館之城”建設。
近年來,寶雞市累計投資10億多元,建成了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寶雞周原博物院、鳳縣革命紀念館、眉縣博物館等,改造提升了扶眉戰役紀念館、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張載紀念館等;同時,啓動秦都雍城博物館、麟遊縣博物館建設,加強行業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和社區博物館建設。寶雞市現有各類博物館、紀念館33家,其中,國有博物館、紀念館23家,非國有博物館6家,社區博物館4家。
體系完備的陝西博物館構架基本形成
“在省文物局登記備案的博物館共329座,平均每11.7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遠超全國26萬人的平均水平,全省博物館年均接待觀衆超4900萬人次。”來自陝西省文物局公佈的相關數據顯示,大批收藏保護展示優秀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博物館、紀念館相繼建成,主體多元、類型豐富和體系完備的省、市、縣、鄉鎮、村五級博物館構架基本形成。
目前,西安碑林博物館、陝西曆史博物館改擴建提升項目順利推進,陝西考古博物館主體完工,秦陵銅車馬博物館、西安交通大學西遷博物館、陝西科技大學中國輕工業博物館、陝西體育博物館等行業博物館建成開放。此外,近年來,陝西創新性開展社區博物館建設工作,遴選兩批44家社區博物館並授牌;配合全國性重要紀念日舉辦博物館主題展覽,每年舉辦各類思想性與藝術性、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的展覽約800個,其中10個陳列展覽先後榮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數量居全國前列;建成集觀賞性、知識性、互動性爲一體的陝西數字博物館,完成143家數字博物館網絡虛擬館建設,推出“陝西數字博物館口袋版”“文物三維數字魔卡”“陝西文物網絡之聲電臺”“智遊陝西博物館”電子講解服務平臺等;實施珍貴文物3D建模、陝北石窟數字化保護、“互聯網+延安革命舊址”等數字化保護展示利用項目,讓更多博物館庫房裡沉睡的文物“活”起來。 (記者 趙爭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