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 | 青年科學家大會現場傳來歌聲,唱響未來需要科學的語言

“青年科學家應該保有好奇心,就像依然沒有長大的孩子。但想想奧本海默,青年科學家也應該思索大科學計劃這枚硬幣的兩面。”

10月25日下午,2024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科學家大會舉行。大會聯合主席,美國紐約科學院院長兼首席執行官、WLA大學校長諮詢與協作委員會成員Nicholas B. Dirks(杜寧凱)率先分享了他致力於促進全球性跨學科研究的經歷。

本場大會以“科學創新與卓越:從研究到應用”爲主題,邀請海外頂尖科學家、中國兩院院士與約100位來自近20個國家地區、涵蓋多學科領域、跨代際的全球優秀青年科學家分享最新研究進展和創業故事。

本場青科大會聯合主席Nicholas B. Dirks

青年創新

5分鐘講完5頁PPT

“別害羞年輕人,我需要你們的問題。今天的一個創造性提問,也許會影響5年後的世界。”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科技大學基礎物理學中心主任、高等研究院博文講座教授,巴黎第七大學名譽教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名譽教授George Smoot(喬治·斯穆特)也以青年創新環節主持人的身份出現在本場青科大會上,他爲青年科學家思考科學卓越與創新創業之間的辯證關係串聯起了線索。

George Smoot教授演講

用5分鐘時間、僅5頁PPT,在宏觀或微觀、光電子或量子物理學、能源或環境科學、數學或智能科學等不同領域,要講清楚自己的研究領域,這一環節對10位來自全球各地的青年科學家來說有着不小的難度。

從宏觀到微觀,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研究組負責人Joanna Drazkowska(喬安娜·德拉茨科夫斯卡)思考人類獨特性,並試圖以複雜信息建模《破解行星形成之謎》。

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研究組負責人Joanna Drazkowska

人們用條形碼識別商品信息,而賓夕法尼亞大學病理學與檢驗醫學系助理教授鄧彥翔將分子“條形碼”傳遞到固定組織樣本中的單個細胞,利用位置圖譜開展《利用空間組學技術推進生物醫學研究》,從而爲觀衆展現了基於數據分析的生物圖景新視野。

賓夕法尼亞大學病理學與檢驗醫學系助理教授鄧彥翔

人們能嗅能聞,這些都和我們的大腦離不開關係。腦機接口的話題在科幻作品中頻現,而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系副教授王怡雯正身處這樣的現實之中。她曾參與建立中國第一個非人靈長類運動腦機接口系統,完成了猴腦信號控制機械手避障的在線解析。王怡雯教授的分享《通過認知假體的行爲強化進行生成式神經尖峰預測》解析了神經信息的傳遞過程,並與今天火熱的圖像生成大模型建立了聯繫。

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系副教授王怡雯

在光電子或量子物理學領域,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物理與天文系副教授Sergio Carbajo(塞爾希奧·卡瓦霍)首先播放了一段人類騎馬的影像,隨後以頗爲浪漫的口吻介紹如何記錄光子和原子,如何探究生命與能量,並在《燈光、攝像機、開始!拍攝量子世界》中將其視爲一種敘事藝術。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物理與天文系副教授Sergio Carbajo

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宮曉春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詳細解讀了《用阿秒光探測電子運動》的過程,而他的演講內容也吸引了不少科幻愛好者舉手提問。

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宮曉春

基本單位能夠記錄更多的信息,同樣面積的材料則可以承載更多信息,英國皇家工程院新興技術教席英國赫瑞瓦特大學物理學教授Mehul Malik(梅於爾·馬利克)在簡要介紹了今天的量子技術情況後,逐漸將話題引入高維量子技術世界,以高維糾纏理論爲框架詳細解讀了《高維量子技術:利用結構光構建未來的量子網絡》。

英國皇家工程院新興技術教席英國赫瑞瓦特大學物理學教授Mehul Malik

在能源或環境科學議題下,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薛晶晶指出,只有0.01%的陽光爲人們所用轉爲能源。在《面向高效穩定的新一代鈣鈦礦光伏》的主題演講中,她以效能、費用、使用壽命構建度量三角,指出能源材料還需從成分工程、結晶控制、缺陷鈍化、界面工程等方面下功夫。

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薛晶晶

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曾超華從城市碳移除(CDR)、實現碳中和、生物精煉廠等角度思考了生物炭的解決方案,從而《重新思考香港生物質資源的循環利用》。不管是人類對於光的利用效率,還是節能環保是否會造成新一輪環境問題,兩位發言人的話題都充分調動了海外科學家們的提問熱情。

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曾超華

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創新無疑是我們走向未來的關鍵。通過凝練而精彩的演講,青年科學家們從不同角度瞭解了多領域的國際科研前沿,並以現場互動的方式完成了跨學科對話。

青年創想

30分鐘完成6大議題

青科大會的現場屏幕上出現了6個討論議題:如何看待創新?如何評價卓越研究?如何組建跨學科研究團隊和尋求高質量的外部合作?利益相關方在促進科技創新過程中分別扮演着怎樣的角色?科技創業爲什麼重要且必要?

青科大會是自我展示的舞臺,也是如大會主席Nicholas B. DIRKS所說的那樣“體現合作討論能力的窗口”。面對圍繞青年科學家在學術職業發展路徑上的共性問題,不同國家或地區、多學科領域、跨代際的與會者紛紛“動”起了來——他們自發地搬動椅子、重排桌子,圍着學術海報架形成了更爲緊密的3組討論圈。他們現場抽取議題與組內的中外頂尖科學家進行30分鐘探討。

青科們自發搬動椅子、重排桌子,圍着學術海報架形成了更爲緊密的3組討論圈

第1組出現了一個有趣的插曲,由於2024頂科論壇向公衆開放,本場青科大會還吸引了一位斯坦福大學留學歸來的復旦大學材料科學專家以觀衆身份“圍觀”,最終他忍不住下場,在外圈參與了討論。

1986年圖靈獎得主、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科學院工程與應用數學系冠名教授John Hopcroft(約翰·霍普克羅夫特)擔任了第2組的組織者請大家輪流發言。

John Hopcroft教授組織圓桌討論

漢諾威萊布尼茨大學食品化學研究所常務主任Jesko Kohnke(耶斯克·克恩克)分享了自己的真實經歷,在長達6年的研發階段,自己非常幸運地處於一種無人管轄的狀態。這段相對自由的時光,也使他免於外界對失敗成果可能的指責。他貼合“如何評價可能產生長期影響的卓越研究”的切身經歷,贏得了青年科學家們的共鳴。

前輩頂科和青年科學家相談甚歡

在最後一組的討論中,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細胞與發育生物學教授Randy Schekman(蘭迪·謝克曼)就青年科學家應該如何組建跨學科研究團隊和尋求高質量的外部合作提供了建議。面對基金項目,青年科學家應該合作,但也必須保持各自的獨立性。

Randy Schekman教授參加討論

“給予科研人員更多自由是一種責任。”面對科研旅程中的資金和資源問題,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Irit Rosenhek-Goldian(伊裡特·羅森海克-戈爾迪安)似乎顯得有話要說。

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Irit Rosenhek-Goldian

她在2023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生命科學或醫學獎”得主,劍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名譽課題組負責人Daniela Rhodes(丹妮拉·羅茲)的鼓勵下走上講臺,激起了現場更多與會者自發上臺發表個人觀點。

Daniela Rhodes教授本屆頂科論壇參加了多場活動

隨後青年科學家們陸續直抒胸臆,或提出大學需爲創業科學家提供更多自由時間、或表達在跨學科合作中需要更耐心並尋找領域內合適的人選等觀點。

通過和前輩科學家們的充分對話,青年科學家對未來可能的問題有了更多的瞭解,也從成功科技創業者那裡學習到了寶貴的經驗。將知識和創造力轉化爲實際影響力這條路上,先行者衆,他們並不孤單。

青年創新

1種語言共唱1首歌

在科研生涯的不同階段,如何適應角色轉變,如何平衡自身興趣和環境需求,如何更好地參與構建和連接科研生態系統?每位科學家都必須思考、也必然面對。這也是頂科論壇青年科學家大會“扶持青年成長”的題中之義。

在論壇尾聲,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講席教授、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首席科學家焦念志代表全體前輩科學家爲青年科學家獻上誠摯寄語:“青年朋友們,你們正處在人生和事業的黃金時期,未來充滿無限可能和潛力。今天的討論只是一個開始,未來的科研之路雖漫長且充滿未知,但正是這些未知與挑戰,造就了科學探索的魅力。希望你們始終保持好奇心,勇於創新,不畏失敗,並堅定前行。”

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首席科學家焦念志

誠如焦念志院士所說,科學是一種全球語言。青年科學家們,未來將繼承和創新這門語言。

“我期待在未來的更大舞臺上,看到你們的名字與成就,閃耀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就在焦念志院士呼籲青年科學家攜手合作的話語間,觀衆席上有人唱起了"Hand In Hand"(《手拉手》),現場有人加入哼唱、打起節拍,音樂逐漸涌動在整個空間,一場不期而遇的合唱讓這場青科大會的落幕更加餘韻不絕。

編 輯 | 張澤兮

秣 馬

實習生 | 史新雨

責 編 | 小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