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霸凌型態多樣 要耐心「破解」孩子恐懼
很多孩子在學校被欺負,卻不敢告訴爸媽、老師,原因是擔心被罵,乾脆選擇隱瞞。專家指出,當孩子身上出現瘀青、衣服破損,或行爲跟平常不一樣,例如突然不想去學校、失眠、食慾變差、不愛玩耍,就是可能遇到霸凌,家長關心時要聆聽,不要批評,要有心理準備等孩子自己說出遇到的困難。
學者說,校園霸凌樣態隨着時代演變,以往常見動手動腳、取綽號、嘲笑性取向,現在更多的是利用網路霸凌,例如孤立、或散播威脅、謠言,讓孩子遭到霸凌時壓力更大。
國中生小安(化名)班上的同學用通訊軟體成立羣組,班上同學會在羣組上聊天、分享網路趣聞,但小安卻被封鎖無法加入羣組,他認爲自己遭到孤立,每天悶悶不樂;少年阿永(化名)被同學拍攝短片上傳IG,網友羣起留言,講不適當的話,讓阿永相當受傷。
臺灣社會福利總盟理事長卓春英說,孩子有時會因爲看不順眼,或小團體之間的比較、競爭,甚至有些人用經濟衡量對方,而發生霸凌事件。如果孩子身體有瘀青、衣服破掉、污損,畏懼或拒絕上學,把自己孤立起來,就是可能遇到霸凌。家長與老師要觀察、瞭解、同理、支持、聆聽,給予孩子關心,不要帶有任何批評,以免孩子情況變差。
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門診部主任林奕萱表示,曾被施暴、不會情緒表達,或有身心障礙困擾,都可能是孩子成爲施暴者的原因。家長如發現孩子可能遭到霸凌,問話時不要心急,因爲孩子可能還沒想好該怎麼說,家長要有心理準備去等,否則「愈問愈急,反而會讓孩子退縮!」
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洪櫻娟說,青少年階段因爲賀爾蒙問題,情緒波動高,有時是情緒障礙,需要家庭、學校、醫療一起協助,「學校就是第二個可以介入的機會」,所以學校情緒教育資源、輔導老師都要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