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降低大腸癌風險?吃得像非洲人吧
大腸癌在臺灣是第一大癌症,而西方人罹患大腸癌的機率又遠高於東方人和非洲人。美國匹茲堡大學和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科學家發現,只要「交換飲食」一小段時間,就能明顯觀察到罹病風險下降。
非裔美國人族羣發生大腸癌機率超過白人,是非洲農村黑人的10倍以上,這點一直令科學家大惑不解。研究人員徵求兩組志願者,一組由20名非裔美國人組成,另一組20人來自南非鄉村。兩組在嚴格控制的條件下交換食物內容2周。
西方飲食含高蛋白質和高脂肪,纖維量少;非洲飲食則相反,含有高纖維和低蛋白質、低脂肪。研究人員在實驗前後用大腸鏡檢查受試者的腸壁、仔細測量多種炎症與癌症生物標記,也採樣細菌。他們發現第一組在換成非洲式飲食後,生物標記濃度立即發生變化,表示癌變風險顯著降低。
科學家也發現,使風險降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腸道細菌改變了自身的代謝方式去適應新飲食。例如,非裔美國人換成非洲飲食後腸子裡的丁酸(纖維質的代謝產物之一)增加,而丁酸是已知具有抗癌作用的化學物質。研究人員指出,這意味着腸道細菌有機會成爲預防和治療大腸癌的療法。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研究團隊領導人奧基夫(Stephen O'Keefe)教授說,「這(結果)可能表示,改變飲食以降低大腸癌風險,永遠不嫌晚。」
延伸閱讀:
大腸癌初期無症狀...連醫生都可能會忽略 留意5蛛絲馬跡能自保
不要成爲大腸癌盯上的6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