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承泰/老人對健保的貢獻最少嗎?

薛承泰

最近有立委關心全民健保的財務問題並舉行公聽會,會中有學者發言「最花健保費費用的老年人,在健保的貢獻反而最小。」並建議健保財源結構應增加資本利得的徵收。有類似想法者並不少,乃基於使用者付費的一種公平認知,特別是很少生病就醫者,看着每個月繳健保費給別人用,很不是滋味!

然而健保作爲一種社會保險,還具有世代互助、以及社會性與個人生涯的財富移轉之意義。「世代互助」是指以當前繳費人口來協助需要用到醫療資源的人口;雖然繳費者與使用者是相互交疊的,現實上,老人使用醫療資源較多,並隨着高齡化,這個現象也就愈趨明顯。如果政府無法透過稅收來挹注,也只好調漲保費來維持財務平衡,這就是當前政策走向。

「社會性移轉」是指,因健保費按工作所得來扣繳,所得高者繳得較多,所得低就繳得少。至於低收入戶以及七十歲以上中低收入戶人口,由中央來埋單,而各地方政府對於六十五歲以上人口也有程度不一的補助;總之,有將近一成的老人不必繳保費,其餘老人則是或多或少得到補貼。

至於「個人生涯的移轉」是指,當前不少老人從卅年前健保開辦即開始繳保費,年輕時少看病,現在年紀大了難免有些問題,看診就多了;從個人角度而言,這並沒有不公平,只是將過去所繳的保費移轉到未來使用,怎可以說對繳保的貢獻最小呢?要論對健保的貢獻,不就是一個人到目前爲止所繳的保費嗎?

以現在的科技要算出每個人對健保的貢獻並不難,只需根據繳費紀錄,並將過去的幣值轉換成當下幣值即可,簡言之,就是建立「個人帳戶制」。每次看診時就從帳戶中扣除費用,當帳戶歸零時,之後看診就須提高自負額,這才真正符合使用者付費的公平!

由於當前健保繳費制度是沒工作者來依附有工作者,而以一般受僱者而言,健保投保金額等級共有五十個等級,最低爲二七四七○元,最高爲二一九五○○元;前者每月繳二二二元,後者則達一七七○元,是前者的八倍。如果家裡只有一個人工作,配偶以及兩個小孩需要依附,一年下來,前者一家共繳二○四四八元,後者則高達一六三三九二元,遑論具有僱主身分者!這樣的差距,會促使某些人假就業掛人頭,一年下來即可少繳約十萬元保費,而所獲得的保障是一樣的。

至於老人或退休人員,因沒有薪資所得,按規定必須依附有工作且在國內的子女。當然,過去幫子女繳保費,退休後讓子女繳,這沒有什麼不對;可是在低生育趨勢下,許多老人只有一位子女來擔負,看到子女負擔加重,總是不捨。

其實,政府只要開放讓老人選擇自繳(在區公所投保)或依附子女。區公所投保每月繳八二六元,相當於第十六級距,對健保收入影響甚小,但可能減少家庭糾紛與年輕人負擔,說不定因減輕經濟壓力而有助於婚育!

最後,筆者建議健保費的繳交方式,若能制定一個基本費,全民都必須繳交(例如每月二百元),然後略降費率(現行五點一七%)按薪資扣繳所得人,無所得家人可選擇依附所得人或以地區人口在區公所投保。同時健保局可考慮建立投保人個人帳戶,在帳戶爲赤字時提升自付額,既可抑制資源浪費也可反映公平性。(作者爲臺大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