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文化中國年|運河上的青春搖櫓人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 通訊員 董雲宇
歌聲婉轉,船槳輕搖,景隨船動,心隨景醉。新年臨近,年味兒瀰漫在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古城的水街水巷裡。槳櫓搖曳中,“船妹子”把運河文化、抗日大捷和古城重生的歷史向遊客娓娓道來。
臺兒莊古城位於魯蘇兩省交界處,是京杭大運河上一處重要的水旱碼頭和商貿重鎮。這座位於京杭運河中心點上的小城,與其他運河沿線城市一樣,得運河滋養,因運河而興。在距今400餘年的古河道中搖櫓徐行,“船妹子”們成爲運河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這是一支隊員平均年齡僅27歲的“水上講解員”團隊,成立於2010年,最初只有10餘人,目前已發展爲53人,團隊每年服務遊客幾十萬人次。“船妹子”既是一種稱呼,也是一份職業,每名“船妹子”都多才多藝,不僅會划船,還會唱歌、跳舞、講解。
從人文歷史到風光美景,她們把對家鄉的熱愛和對傳統文化的感悟傳遞給遠道而來的客人。2022年,“船妹子”團隊獲評“山東青年創新突擊隊”。
如何形容“船妹子”的工作?第一個字一定是“美”。然而在這份看似很美的工作背後,“船妹子”們卻付出了難以想象的艱辛。
原本從事護膚行業的徐超,2017年7月辭職加入“船妹子”團隊,“最初,我對講解詞根本不理解,加之天氣炎熱,每天練船的時候熱浪滾滾,頭暈目眩,整個人瀕臨崩潰”。
爲了熟記臺詞,徐超每晚騎電動車圍着古城街道轉上一個小時,邊騎行邊背講解詞。“一次,正好趕上大雨,自己淋着雨酣暢地背詞。”徐超說。
“船妹子”工作3個月一考覈,如果通過不了,還要繼續等待3個月。“那段時間,特別煎熬。”好在徐超最終順利過關,如今,她已經做了5年的班組長。
清晨一早,萬培來到碼頭,擦拭船艙,整理救生衣,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她還在上大學時,就在古城裡做兼職,目前加入“船妹子”團隊已14年。
“對於我們來說,開頭最難的是搖櫓,一隻船櫓大約70斤,剛開始學的時候,每個人手上都是水泡,久而久之,雙手磨出了厚厚的老繭。節假日時,每人每天要劃20多個往返,回到家整個人感覺是飄的,彷彿還是蕩在水面上。”萬培笑着說。
萬培眼中,搖櫓不僅是個力氣活,還是個技術活。手中的船櫓如同方向盤,尤其是過橋洞、轉彎、掉頭都需要技巧,載着10個人和1個人的力度不同,技巧也不同,這些都需要反覆練習才能掌握。
2018年4月,從事了5年超市後勤工作的劉聰加入“船妹子”團隊。在她看來,在古城當“船妹子”,只長得漂亮和會划船遠遠不夠,作爲直接接觸遊客的一線員工,航線沿線諸多景點,她們除了要給遊客做詳細的講解,還要有問必答;除了要唱一些臺兒莊本地和水鄉特色的歌謠,還要根據遊客的不同特點,爲他們演唱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歌曲。
爲了把講解變得生動鮮活,每名“船妹子”都要全面學習歷史文化、詩詞民歌等課程。她們有一個包含《英雄臺兒莊》《尋夢臺兒莊》《小城故事》等28首歌曲的歌單,每個人早已爛熟於心。
對於這些“船妹子”而言,遊客的一句感謝、一次掌聲,都是肯定。逢年過節,從早上8點到晚上11點一直待在船上更是常態。由於上廁所不方便,她們往往連水都不敢喝。
這些還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遇上不配合的遊客。一次,一名“船妹子”遇到了一對情侶吵架,兩人不僅在船上打罵對方,甚至還要去搶奪她的櫓。這名“船妹子”全程鎮靜,一邊調解雙方一邊聯繫總部,並加快搖櫓速度,等遊客全部安全上岸,她才一下子癱軟下來。
15公里的水街水巷,千萬次的重複搖櫓,支撐她們的,不只是熱愛,還有對家鄉的情懷。
“因爲古城是家鄉的名片,希望通過我的講解,讓五湖四海的遊客更好地認識我們的家鄉。”劉聰說。也正是因爲這一點,她在工作之餘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知識,讓自己能夠更好地勝任這份工作。同時,她積極參與義演、慰問、送溫暖等志願服務,宣傳推廣“船妹子”品牌。
韓國、美國、俄羅斯……徐超歷數這些年接待過的外籍遊客,“能讓遊客們一槳遊遍全城,爲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介紹我的家鄉,展示家鄉的美麗,我覺得很自豪。”
如今,工作之餘,“船妹子”團隊開設了視頻號,希望藉助網絡讓更多人走進這裡。經過幾名00後“船妹子”的努力,該視頻號粉絲越來越多。
“搖櫓船不僅是一項旅遊項目,同時是運河文化的精髓和靈魂,而這些充滿朝氣的‘船妹子’們,更像是文化使者,連接着歷史與當下。”臺兒莊古城遊船部負責人盧霄說。
入夜,數千盞彩燈點綴着古城,傳統文化風韻濃郁的運河大鼓、柳琴戲、皮影戲、打鐵花,以及充滿現代風情的酒吧街時尚演出等,競相在城內上演。融匯南北、貫通中西的運河文化,正在此煥發出新的魅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