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動員令》傅明光 客家傳統建築活教科書
傅明光(右)在新瓦屋保存區傳藝修復10號傳統建築,說明鋪瓦相關技法。(羅浚濱攝)
傅明光在芎林幫人修繕家廟,笑說做完這件就要退休了。(羅浚濱攝)
傅明光小檔案
1940年出生於新竹縣竹東鎮農家的傅明光,16歲當建屋學徒,沒想到就這樣修屋蓋房超過一甲子,純熟的瓦作技藝,讓傳統建築再現風華。文化部8年前認證他爲「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土木修造技術(瓦作)保存者」,並授證「人間國寶」,去年再獲客委會客家事務專業獎章「一等獎章」殊榮,被譽爲「客家傳統建築活教科書」。
國小畢業立志蓋房
傅明光說,他在家中8個兄弟姊妹排行老大,因家屋狹窄擁擠,經常到隔壁伯母家過夜,伯母的父親彭阿海是著名泥水司阜,因爲與伯母家很親,就跟着叫他外公。國小5年級時,伯母娶媳婦要增建新娘間,阿公幫忙蓋房子,他看到外公白天指揮全局營建家屋、晚上拉二胡,非常羨慕並崇拜,跟外公說「我以後也要學蓋房子!」,獲得彭阿海允諾。
傅明光說,1950年代的臺灣沒什麼工廠,幫人蓋房子賺錢比耕田還好,國小畢業就想學蓋房子,因身形太瘦小,阿公說覺得他還無法扛水泥,要他長大一點再來。因身爲家中長子得幫忙家計,傅明光先到鄰居邱鬆秀的磚窯廠學做磚3個月,父親再帶他到瓦窯廠工作,由黎清水司阜指導做磚、做瓦,他1年多學會制瓦、入窯、燒火及拱窯,奠定日後對磚、瓦品質要求和掌控的基礎。
3年學徒沒領工錢
傅明光說,16歲時,外公首肯他到身邊當學徒做小工,教彈墨線、算分水及木匠相關技藝,從外公身上學到很多伙房屋建築知識、興建程序及算吉利尺寸的口訣。
外公去世前,交代兒子林阿坤繼續教傅明光泥水工夫,他每天除了掃地、挑水、喂牛、洗衣到劈柴煮飯外,跟着林阿坤從小工學起,看怎麼淋磚、挑磚、篩沙、和泥、傳瓦,然後利用中午、下班或空閒時間,自己練習疊磚、抹牆和黏屋瓦。
傅明光還花很多時間畫畫,林阿坤看他很努力,傳授他許多傳統建築繪畫技巧,也奠定他在傳統建築彩繪的基礎。
「學徒3年4個月沒領過工錢!」傅明光說,那時泥水司阜1天工錢30元,但學徒沒工錢,1年365天只有農曆春節放3天假回家過年時,司阜第1年會發100元、第2年150元、第3年200元,平時做工都沒錢,「很辛苦、很累,還是要學!」
傅明光說,林阿坤是位好司阜,第1年就帶他一起去做竹東石油會社宿舍,是磚造蓋瓦建築,也到竹東大同市場蓋木造竹編牆,讓他學會剖竹篾及竹編牆的工法。
在興建竹東大窩浪巫家時,林阿坤放手讓傅明光作疊圓柱、拱大門、拱圓門、抹門框及蓋瓦等工作,僅在一旁指導,並派他去鹿場大山幫林務局蓋日本瓦的招待所。
首個作品八角屋棟
「我學1年就可以獨立蓋1間伙房屋了!」林阿坤放手讓傅明光幫鄰居阿泉伯蓋房子,是他第1個八角屋棟的作品,他很感謝林阿坤的開明,並讓他參與大同國小、中山國小、員棟國小、上坪國小及田寮國小等木屋架、日本瓦屋頂的施作,讓他紮下深厚的瓦造技術。
1959年20歲的傅明光學成出師 ,林阿坤準備工具箱給他,客語叫「賺食碗」,裡面有灰匙、抹刀、墨斗、線錘、水平尺、錘子等,表示他可以獨立賺吃的飯碗。
傅明光說,出師當時的泥水司阜,1天工錢45元,因林阿坤需要幫忙,就繼續留下工作1年,期間林阿坤傳授他地理風水知識及卦書,他也成爲同門師兄弟中唯一傳習到卦書者。
傅明光21歲結婚,當兵2年退伍後,夫唱婦隨,開始興建伙房屋與廟宇,竹東二重埔經第的屋頂瓦作,是他第1件重要作品。
不僅從彭阿海及林阿坤身上學會蓋房子,紮下興建傳統建築的深厚根基,傅明光還向師伯詹德貴學習木匠技藝,出師後一路上更以友爲師,向地理師朱開邦學習地理風水,讓他在幫人蓋房子時,依五行八卦訂定方位施作。
傅明光承接竹東軟橋伯公廟的改建,由北埔司阜陳琳濤指導三川脊施作,並由餘和鑑司阜指導傳授燕尾、彩繪及水泥仿筒板瓦技術。「剪黏技藝是觀察學來的!」傅明光說,興建員崍莊頭伯公廟時,林阿坤剛好也在建土地公廟,擅長剪黏技藝的朱朝鳳司阜和林阿坤感情不錯,指導林阿坤後,再由林阿坤指導他剪黏技藝,他趁此機會拍了一些朱朝鳳的作品,看着照片慢慢學習。
除泥水技藝外,傅明光也能獨立施作大木、彩繪、剪黏及泥塑等,還會五行八卦,是同門師兄弟中,唯一具備設計、畫稿、放樣與現場指揮調度等技藝的「按場司阜」。
按場司阜技藝多元
傅明光更堅持遵循傳統修繕技術,瓦作不鋪設防水毯,同時考量整體排水和通風,施作技術純熟,加上嚴謹的工作態度,使他成爲新竹縣老宅修繕的不二人選。
他記憶最深刻的是,北埔鄉南埔村金鋼寺因破舊要改建,他1994年帶着妻子和女婿去做,看好風水再畫圖設計,將原本40坪的金剛寺擴建爲120坪,完成挑高15米半的大廟,成爲他最得意的作品。
傅明光說,金鋼寺原已修好,但1999年921大地震,修好的右側被震倒,停工2年再續修,到2004年才全部完成,讓他前後花了整整10年,他笑說:「這座廟讓我從55歲做到65歲!」
堅持不鋪設防水毯
傅明光從2000年修復新竹縣定古蹟劉家祠後,開始進入修復古蹟的領域,國定古蹟北埔金廣福、姜氏家廟、大山背樂善堂等修復的瓦作,就是出自他的雙手。
「別人做的瓦作要防水毯,我不用!」傅明光說,現在建築師設計傳統建築都是用仿的,但瓦作要鋪防水毯並不利通風,他做的完全不用,而且房子至少30年不會漏水。
傅明光的瓦作技術,全臺只剩他一個人會,文化部特別在2016年認證他爲文化資產保存技術的「人間國寶」。
古蹟修復再現風華
新竹縣定古蹟慈天宮在921大地震受損,三川殿檐口下陷,垂脊開裂,屋面瓦壟下滑錯位,下雨就出現多處漏水,2020年才由中央補助經費修復。傅明光擔任全區瓦作修復,帶領7位司阜局部拆解慈天宮損壞區域,修復樑桁木作及屋脊瓦作及剪黏泥塑,減輕原有屋面重量,讓古蹟延年益壽,花11個月完工。
他也陸續修復竹北市泉州厝等縣定古蹟,去年客委會頒給客家事務專業獎章的一等獎章,譽他爲「客家傳統建築活的教科書」,更是肯定他修復傳統歷史建築的貢獻。
84歲的傅明光,修屋蓋房超過一甲子,目前還在芎林幫人修復家廟,他說一輩子就只會修屋蓋房,做得好,人家也會滿意,「不過,做完芎林這件就真的就要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