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評論員:書寫高質量發展的綠色答卷——寫在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
新華社北京6月4日電題:書寫高質量發展的綠色答卷——寫在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 新華社評論員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俯瞰神州大地,一幅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畫卷徐徐鋪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交出了可圈可點的綠色答卷。實踐充分證明,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創造高品質生活的堅實基礎。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關鍵是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係,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建設生態文明,推進高質量發展,必須擯棄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加快轉變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把發展的基點放到創新上來,讓綠色消費成爲社會風尚,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這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越是形勢複雜嚴峻,越要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堅定不移踐行新發展理念。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制度是重要保障。近年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出臺,我國制定了40多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方案,構築起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樑八柱”,有力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近年來,秦嶺違建別墅等一些重大生態環境事件背後,都有領導幹部不負責任、不作爲的問題,都有一些地方環保意識不強、履職不到位、執行不嚴格的問題。正反兩面的經驗告訴我們,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實行最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狠抓落實不放鬆,才能爲建設美麗中國築牢根基。 老百姓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近年來,各地各部門保持攻堅力度和勢頭,治理污染企業,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解決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取得紮實成效,贏得了人民羣衆的廣泛認可。面對人民羣衆對優美的生態環境越來越高的要求,需要進一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匯聚全社會的力量共建美麗家園,不斷提高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建設美麗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去年,中國正式宣佈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綠色轉型的自覺行動,也是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責任擔當。從倡導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到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再到將於昆明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中國與世界攜手,爲改善環境、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作出重要貢獻。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只要各國團結協作、抓緊行動,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就能把一個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留給子孫後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