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論|釋放“四兩”的槓桿力
1.65億元支持擴大文旅消費,已出讓未建設存量住宅用地可建設改善型住宅,有序擴大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幫扶不少於5萬名困難羣體人員就業……日前,我省出臺33條舉措,以鞏固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
此番推出的“33條”是在去年“28條”和前期政策儲備基礎上,圍繞擴大有效需求、增強發展動能、保障改善民生、提升服務效能等四個方面出臺的增量政策。在經濟社會發展依然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一攬子政策將爲江蘇發展注入更大確定性。細讀箇中條款,既“加力”又“加量”,既有“規定動作”也有“自選動作”,既突出短期刺激又注重長遠發展,可謂乾貨滿滿、可感可及。這一系列政策舉措,不僅是對黨中央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宏觀調控政策的有力落實,也是我省積極探索適應本地區域特點的發展策略的具體體現。
政策無形,潤物有聲,經濟發展離不開政策護航。政策出臺後,關鍵在於落實,在於發揮好“四兩撥千斤”的效應。在經濟學上,有一個“推繩子”比喻,意思是,儘管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但由於市場主體並不積極,導致政策傳導不到實體經濟上。這就好比用繩子綁住物體,拉繩子物體纔會移動,倘若推繩子,顯然物體不會移動。政策出臺後,如何充分釋放“四兩撥千斤”的槓桿效應,是同樣重要也必須做好的“後半篇文章”,不斷放大政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與牽引作用。
市場經濟是信心經濟。當前,內需不足矛盾凸顯,企業經營遭遇困難,部分企業預期不夠穩定。有專家認爲,當前經濟恢復的複雜程度高於最初的預期,不能簡單搬用以往應對週期性波動的老思路和老套路,而應以引導經營主體穩定預期、提振信心爲着力點,推出關鍵改革舉措,從根本上改善預期。只有增強信心、穩定預期,催生穩增長調結構的動力,穩住經濟恢復“下半場”,鞏固經濟回升好勢頭。
政策“四兩撥千斤”,落實“須臾不可鬆”。一項政策從出臺到“最後一公里”,往往會經過多個環節、多個部門,應減少政策執行障礙,避免可能出現的“踢皮球”“玻璃門”“中梗阻”“軟抵抗”等現象。要降低政策享受門檻,讓政策“可感可及”。比如,針對文件中的惠企惠民政策,按照依申請或免申即享等方式,制定服務指南,推動實現財政獎補等快速審覈、快速撥付、便捷享受。要加強政策跟蹤問效,及時評估政策執行效果,查看政策落實情況如何、市場主體感受又如何,並根據社會反饋加大力度或調整方向,進一步提升政策的可用、管用、好用水平。
“四兩撥千斤”,撥的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勢、大局。政策“槓桿”的效力如何,是政府、市場和社會共同決定的。“四兩撥千斤”,一方面體現在以政策激勵經營主體積極作爲,激勵各方提升有效消費,持續推動經濟回升向好,另一方面更體現在如何帶動其他領域的改革,以“有形之手”的添柴加薪激發“無形之手”的動能活力。通過改革的“增”與“減”、“管”與“放”,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行棋觀大勢,落子謀全局。”我們相信,隨着相關政策的牽引、撬動作用陸續釋放,共促高質量發展的合力必將進一步增強,成效也將進一步顯現。(陳立民)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爲信息發佈平臺,如您認爲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