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書評週刊》2023合訂本上線:那些不能全忘的部分,成了這本書的來由

各位讀者朋友們,大家好啊。在陸續收到多位書友的後臺催更後,《新京報·書評週刊》2023合訂本終於來了。

起初沒想到,在一個一切都在加速的年代,一份與書有關的刊物能夠持續結集成書出版。這是一份真實意義上“與時間同行”的出版物,它來自過去一年每個週五的封面專題,每位書友既是它的讀者,也是它的見證者與參與者,因爲其中的大多數選題,我們曾經共同經歷過。

當這些專題串聯成冊,它能夠承載標識記憶線索的那份重量嗎?更爲實際的拷問通常發生在每個週五,那些收錄其中的文章、訪談是否經得起年末回看時的校驗,以及更重要的是,它們是否足夠真誠。

一如百年前,魯迅在《吶喊》的序言中曾寫下的那樣:

過去的一年中,那些不能全忘的部分,大抵也成了如今這本合訂本的來由。下面是關於這本特別的出版物的介紹,也是對2023年的再一次回望。一年又一年,是書友們的等待延續着這本書的生命。希望今年的這本合訂本,也一如既往,不辜負大家。

今年春天,我們也如約而來!

點擊書封,即可購買

《新京報·書評週刊》2023年合訂本延續一貫設計,包含從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

·20餘場學者訪談

·45期深度專題

·100餘篇精選書評文章

·420本當年優質好書概覽

·全書8開新聞紙全綵印刷,1比1還原報紙版式

這些專題仍舊涵蓋社科、歷史、文學、新知、教育、兒童等多個不同的領域。每期專題延續書評週刊自創刊以來的風格傳統,組織深度特寫、採訪及書評等不同類型文章,在8個版的範圍內儘可能立體、深入地呈現與梳理值得關注的文化議題,打撈曾被淹沒於角落的重要作家學者,追問他(她)們的思想洞察之於今天的意義。

不同於往年,今年的合訂本中還增加了2023年每月最新出版的好書概覽。其中收錄的420本新書都經過編輯部每月的層層篩選,並附有各位編輯逐本撰寫的推薦語。如果你也曾在閱讀中被鼓舞,卻又擔心在海量圖書中迷失,那麼這樣一份導引或許能幫助你節省不少精力,至少不至於錯過在過去一年出版的那些好書。

除了紮實的文字外,我們還希望這本出版物應當是“好看”的。它能夠將深度的文字與細膩的視覺圖像融合,最好能夠從封面開始就給讀者朋友們以直觀的衝擊。爲此,每一期專題封面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與打磨,甚至有編輯透露他在找圖和封面構思上會額外下“更大的功夫”。當每一期專題都被當成一個作品對待時,它便凝結了創意的靈光一現與投入其中的長期主義。所以,我們有了這些足以成爲海報的一個個封面:

進入專題內文,幾乎每篇文章的配圖都經過了反覆挑選。其中不少來源於古籍的畫作都以高清比例做了清晰還原,搭配文字閱讀,當視線在字裡行間流轉時,相信你會對圖像與文字的古老關係,有更深的感受。

接下來,書評君與各位書友一起走進專題內頁,先睹爲快。

記憶:

這本書裡記錄了不能忘卻的那些人與事

一本“與時間同行”的出版物,一定記錄着我們共同的時間記憶。

2023年,依然是充滿感懷與思念的一年,1月27日,翻譯家楊苡女士去世,她的口述自傳《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楊苡口述自傳》剛剛問世。103年的人生經歷,將她的一生塑造成了一個傳奇。在專題《希望與等待》中,我們曾一同回看楊苡的一個世紀,這個專題不僅是楊苡自己的故事,更是藉由她口講述的無數湮沒在歷史洪流中的小人物的故事。在經歷了那麼多艱辛苦痛,經歷了那麼多悲歡聚散,經歷了那麼多生離死別之後,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希望與等待的意義?

2023年3月3日,大江健三郎去世。作爲日本頗負盛名的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終生都在思考,糾纏於生之徒勞與死之無意義之間曖昧而彷徨的日本人應該如何面對命運。《在生與死的間隙》,我們重新思考我之意義。

這一年的6月13日,我們還送別了“老頑童”黃永玉。在《十分好笑》中,我們蒐集了散落在黃老生前作品裡的自述,讓“黃永玉說黃永玉”,也許只有他才能真正傳達他與這個世界周旋的聲音。他相信人們會循着他的笑聲,找到這位差一點點一百歲的湘西老刁民從遺忘深淵中搶救出來的記憶。

除了當年離世的他們,這一年6月5日,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誕辰140週年。當我們走進凱恩斯天才又矛盾的人生與宏闊的歷史抉擇時刻之中,我們才能理解凱恩斯主義究竟意味着什麼。這一年7月3日,卡夫卡誕辰140週年。卡夫卡的小說晦澀難解,但在某種層面上我們也可以說,誰對自己的存在感到驚奇和困惑,誰就已經與卡夫卡站在了一起。

這一年,還是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誕辰300週年。重溫亞當·斯密的觀念在任何時候都不過時,他與同時代的蘇格蘭思想家求索的是人性的內涵與寬度。這一年亦是魯迅的第一部小說集《吶喊》出版100週年。我們仍然記得,從魯迅的沉默迸發出的吶喊中,一個喧囂吵嚷的時世正在拉開序幕。

他們,從未真正走遠。

在講述思想者們的故事之外,我們也深入探討一個個文化議題。在《奧本海默》全球熱映潮的背後,我們試圖質詢科學家與政治之間還有怎樣更爲複雜的關係。我們還討論過《世說新語》、老莊哲學背後中國文化經典的內核,也將目光重新聚焦到失落在人們視線中的“小鎮”和“郊區”。

觀念:

這本書裡連接起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對話

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每隔一段時間,都有新的東西強勢誕生,舊的東西緩緩消亡。而真正能留下的,往往都是很難被替代的東西。那些藏在書中的符號與想法,在一輪又一輪的討論中被賦予新的意義,而新與舊的關係,遠比我們想象中更復雜。正如漢娜·阿倫特所言:“過去不會拖後腿,只會讓我們往前。而且與我們預想的不同,是未來在引導我們走向過去。”

在收入合訂本的專題中,不少期內容都在嘗試搭建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對話。那些過去可能也在幫助我們直視現在。比如在今日北京西城區,有一條長百餘米的南北走向的衚衕,老北京人稱它“金井衚衕”。這個命名源自晚清的“修律大臣”沈家本。位於衚衕裡的沈家本故居如今已經開放,但我們對沈家本其人卻知之甚少。我們對話了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李貴連,還原20世紀80年代他將“沈家本”研究帶回法學界的始末。

同樣遭到忽視的還有15至18世紀發生在歐洲的大規模獵巫。這場浩劫曾將數十萬無辜婦女公開處決,但一度被塵封在歷史的故紙堆。這一歷史遺留使得21世紀的今天,仍有大量貧窮的工人、婦女舉步維艱,他們只想爭取基本的生存權益,卻被定義爲擾動社會的根源。在《聆聽獵巫的回聲》中,我們試圖探討爲何要在21世紀的今天重提“獵巫”。

此外,這些專題還陸續走進過有“當代經濟學良心”之稱的阿瑪蒂亞·森,回望低調內秀的蘇格蘭啓蒙運動,與生活在兩千五百年前的蘇格拉底跨時空“對話”,跟隨學者葛兆光的批判視角,在東風與西潮中找到過去與今天的分野。也許你會在書頁之間體驗一次密度相當高的思想之旅。

感受:

這本書裡延續着對傳統與慣常的審視

或許你對“觀念”的東西沒那麼感興趣。但你大概也曾在某個時刻對傳統產生過懷疑,有過“從來如此便對嗎”的困惑。

以文學爲例,我們在這些專題中持續思考着究竟什麼是文學的傳統,以及所謂的傳統究竟意味着什麼。對於帕慕克、杜拉斯等早已家喻戶曉的經典作家、詩人,收錄的專題更希望讓讀者看到他們不同側面。對於烏格雷西奇等新近纔開始被國內讀者注意,或是一直都較爲邊緣的作家,我們希望他們能被更多人熟知。

同時我們也深知,文學史上的主角並不只有作者,也有編輯。2023年4月,隨着一部“神書”——大衛·福斯特·華萊士的《無盡的玩笑》中文版正式問世,國內讀者從這本書確定引進開始至今長達12年的等待暫時畫上句號。通過專題,我們希望呈現封面之下,編輯一部文學作品的艱辛歷程,這對於理解一部影響深遠的經典來說必不可少。

這本合輯也收錄了對日常生活的發現,那些流光一閃的日子長久留存在記憶中,是任何宏大概念都無法吞噬的真實。

點擊書封,即可購買

在這些專題之下,你還能看到:

數十篇深度訪談,聚焦各界學者所思所想探索體悟我們關心關注的社會文化主題

100餘位學者、書評人深度撰文解析好書背後的思想脈絡與精神內核

更多精彩內容,2023合訂本中一一解鎖

3月29日10點起開始發售!

合訂本首發優惠售價99元!

(原價168元,獨家99元)

本文內容系獨家原創。文案撰寫:申璐;海報設計:師春雷;編輯:走走;校對:盧茜。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文末包含《新京報·書評週刊》2023合訂本廣告。

即刻購買《新京報·書評週刊》2023合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