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董事長楊帆:保證承保端收益將是壽險產品發展主流趨勢
每經記者:袁園 每經編輯:馬子卿
在產品利率切換的當下,從業機構該如何調整產品策略?對明年壽險業的發展有什麼樣的預判?在《每日經濟新聞》創刊20週年之際,《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董事長楊帆,就以上問題給出了其見解和看法。
轉向“三差收益平衡”
NBD:您對今年壽險行業的發展有什麼樣的感受和觀察?
楊帆:在低利率市場環境下,利差損風險如影隨形。隨着新“國十條”、預定利率調整、新會計準則等監管政策出臺,險企必須從過去依賴利差的經營模式,轉向業務結構平衡,三差收益平衡,進而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NBD:壽險產品定價機制市場化後,跟理財、基金等產品同臺競爭,人身險產品的優勢在哪裡?險企又該如何調整產品策略和渠道策略?
楊帆:人身險的特點是長期乃至終身的保障,產品具有確定性,是安全穩健的基礎資產配置之一。同時,人身險具有融合醫療、健康、養老等多方面保障,可以爲客戶提供全方位、全生命週期的保障與服務,體現差異化的金融服務。
對於險企而言,應該平衡並豐富產品結構,尤其在養老、健康等市場需求領域,加強產品創新與差異化特色經營;在渠道策略方面,險企可以根據渠道特色及優勢進行與之匹配的產品及服務合作,也可以與渠道在產品定製、資源互換等方面進行更深度的融合。
挖掘客戶真實需求
NBD:您認爲壽險機構該如何踐行“以客戶爲中心”?
楊帆:“以客戶爲中心”首先需要險企有深入的客戶洞察,深入挖掘客戶的真實需求;其次是險企能圍繞多元化的客戶需求,推出相應的產品及全面的解決方案,同時還需要提供持續的客戶互動和優質的客戶服務。
最後,險企還需要搭建以客戶爲核心的組織架構、系統架構、服務體系,將過往的“鏈條式”架構改爲“輻條式”架構,通過數智化能力迭代和人工智能的加持,爲客戶提供全方位高效便捷的服務體驗。
NBD:您如何看待當前行業提的最多的“大康養”戰略?險企又該如何下好這盤棋?
楊帆:隨着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保險+康養”已經成爲行業趨勢,正在重塑壽險業發展軌跡。對於中小險企而言,目前還不具備重資產模式的條件,可以通過輕資產模式佈局,同時要“有進有退”。
“進”指堅定進入康養領域,發揮自身資金、客戶資源優勢,金融牌照信用及數字化能力;“退”指退出康養機構日常管理。將康養服務交給健康、醫療等專業機構。
以信美爲例,在養老體系建設方面,信美一方面在養老保險產品方面積極發揮專業及創新優勢,爲客戶提供全生命週期的養老產品保障;另一方面,信美秉承“服務即業務”的理念,紮根會員服務。逐漸建立起覆蓋國內外的健康醫療服務平臺;全面發佈了康養服務品牌,實踐分年齡段的“旅居養老+居家養老+住院養老”(THH)輕型跨業合作養老服務模式,滿足會員精神、健康雙重需求供給。
分紅險會成主流產品
NBD:您對2025年壽險業發展趨勢如何預判?
楊帆:保證承保端收益應是未來產品的主流趨勢。從目前行業一致性的選擇看,保障和收益並重的分紅險可能會成爲未來幾年的主流產品。
同時,隨着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延遲退休政策的落地,對於養老保障的需求也會呈現增長趨勢。當代老年人需求結構正在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更加註重生活品質和精神需求,且老年人的養老週期是長期的、動態的、包含身體與心理的。如何爲老年人提供符合其需求的產品與全生命週期的服務,也將成爲壽險行業持續需要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