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不要核電 卻要忍受缺電?
2018年環評通過後至今爭議不斷的桃園大潭觀塘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案,近日因環保團體發起的「搶救藻礁」公投第二階段連署即將截止,再度引起社會關注。行政院25日拋出三接若改臺北港將推遲11年,北部恐缺電論點,不免讓人疑惑:如果沒有三接就只能默默承受缺電危機嗎?
日前核二廠1號機提早半年除役消息曝光後,就已震撼企業界;現在又有三接若改在臺北港,北部恐陷入缺電危機的惡夢,企業界不禁要問:正當中美貿易、科技大戰方酣,全球供應鏈重組,臺灣半導體產業一片看好,打造「護國羣山」之際,臺灣卻只欠東風「電力」,不要核電選項後的替代方案又在哪?
爲達到2025年非核家園,政府立下2025年天然氣發電佔50%、燃煤30%、再生能源20%目標,其中離岸風電及太陽光電是再生能源發展主力,2025年太陽光電設置目標20GW。這分供電配比,看在企業界眼裡,卻是危機四伏。企業界未必一定要核電,但要的是穩定供電,這樣的供電規畫,如何讓企業界安心經營?護國神山的臺積電又豈能屹立不搖?
以天然氣發電而言,在運送、接收過程容易受到地緣政治風險、颱風等天候因素干擾,發電成本也較貴,佔比卻高達五成令企業膽戰心驚;而離岸風電、太陽光電等綠電供電則不穩定,臺灣用電低峰期冬季,風力反而較強,太陽光電選址則有衝擊農地爭議;而使用燃煤,環保抗爭壓力又很大。
就以太陽光電2020年裝置容量6.5GW目標爲例,受到新冠疫情、對岸原物料供應等因素影響,原本希望延後到今年首季達標,但現在似乎又要落後了,如此一再跳票,如何能寄望2025年再生能源達20%目標?
當政府的能源政策規畫獨缺核能,放棄以核能作備胎方案之下,說若沒有三接,或改採臺北港替代案,北部會缺電,企業界想問的是:政府的替代方案在哪裡?而非一味地說「北部恐怕缺電」的危言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