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借鏡日本 提高給付吸引人才
臺東縣都蘭診所以病患爲本,建立專屬都蘭模式,串聯診間、社區及巡迴點提供病患各項所需資源。(蕭嘉蕙攝)
日本民衆平時就醫,多習慣找提供在宅醫療的醫師,因爲以後老了、行動不便,可能需要方便的服務。民衆有需求,醫師們便不得不去做,因而改變整個醫療模式與產業型態。意即面對超高齡社會,「純醫療」已不能滿足病人的期待,須結合居家生活才能符合其需求。
臺灣推動居家醫療以日本爲借鏡,可省卻許多摸索時間、精神、經費,更快速普及化。不少醫師認爲,臺灣面對超高齡社會來臨,老年人口將快速增加,居家醫療需求會愈大。
居家醫療的工作時間比診所更有彈性,「全人照顧」模式「醫人也醫心」,是充滿願景的明日之星產業,以此爲訴求,把居家醫療產業打造成有如蘋果、谷歌的幸福企業,配合健保給付提升,將可吸引更多醫護投入,使居家醫療水到渠成。
日本2000年實施「介護保險」,類似臺灣的全民健保,一開始對在宅醫療的給付不多,但不斷調升,經6、7年,已使在宅醫療醫師的收入多於診所醫師。
臺灣2007年實施「長照2.0」、2016年推動「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劃」,過程與日本推動在宅醫療很相似,目前臺灣推動「居家醫療」制度,遭遇健保給付、護理人員與設備不足等問題,可借鏡日本成功推動「在宅醫療」經驗,將居家醫療的健保給付總額,從醫院與診所給付總額中獨立出來,成爲醫院與診所以外的第3醫療,使從事居家醫療的醫師薪資逐漸提升,甚至超越門診醫師。
另外,目前各縣市雖均設有居家護理所,但護理人員數量仍遠遠不夠,估計還有3倍人力缺口,可採用團體戰輪流值班方式,再借由提升健保給付增加薪資吸引護理人員投入;設備方面,則有賴中央與地方醫政單位持續挹注經費。多管齊下,才能加速且順利推動居家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