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社福、醫療未整合 衛福部難辭其咎
針對臺北市1歲男童遭合格保母虐死案引起社會震驚,民衆黨立委陳昭姿(右起)、黃國昌、黃珊珊等人14日召開記者會,總召黃國昌指出,該案在去年12月就已經發生,要求部長薛瑞元要解釋清楚。(黃世麒攝)
「剴剴」遭施虐致死,民怨炸鍋。在未出生時就被社福體系介入的「剴剴」,爲何落得如此下場?各界都相當好奇。社福體系作爲接觸脆弱家庭的第一關,未能把孩子好好接住,也未將孩子與第二道防線、醫療體系的「專責醫師」計劃連結,暴露了社政、衛政未能整合的問題,衛福部難辭其咎。
早在「剴剴」出生前,媽媽就已與社會局聯繫,並在生產後,與兒盟簽下出養合約,但媽媽失聯,出養程序無法繼續,兒盟將「剴剴」接回,供外婆扶養。外婆無力照顧下,「剴剴」又被出養,由兒盟媒合的保母接手照顧。
原被社福體系接住的「剴剴」,竟在保母手中遭虐死,社會難以接受。作爲接觸脆弱家庭的第一關,社會局究竟該不該將「剴剴」出養?有無提供外婆資源養孩子?出養機制有無失靈?值得外界檢視。
而未能做好把關、及時掌握「剴剴」的托育情況,已明顯是社福體系的失職,就連作爲「多一道防線」的專責醫師計劃,在社福體系手中,也未被接上。
醫師雖非兒虐把關的主力,卻具備高敏感度,若社福體系這關沒發現,進入醫療體系後,也還有拯救機會。然而,「剴剴」卻是社福、醫療體系雙雙失落。專責醫師計劃涵蓋了3歲以下的兒童,非強制性質,需申請才能用。每案光是行政作業的申請,就得耗上15~20分鐘,既花時間、給付也不好,因此普及率不高。
「剴剴」原生家庭功能不彰,不一定知道此計劃,但掌握「剴剴」家庭狀況的社福體系,爲何沒想到這個需要?而衛福部爲何沒想到主動把資源送上脆弱家庭?社政、衛政未整合,這是第二個失職,衛福部難辭其咎,只盼衛福部再加油,不只要給地方充足資源,更要拿出中央的整合能力,才能減少憾事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