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給分甜、把關鬆 高教競爭力下降

分數給得甜不甜,成爲大學生選課的重要依據之一,面對學生分分計較,教授各有不同作法。記者曾學仁/攝影

分數通膨、低淘汰率已成臺灣高教主流,部分公私立大學爲留住學生,取消雙二一退學制度。幾乎多數學生成績都是A,毫無鑑別力,文憑貶值,整體大學競爭力快速降低。

分數通膨已是全世界高教的現象。在美國,高教日趨顧客導向,也發生一段時日。常春藤名校耶魯大學的大學部學生A級分二○一○年到二○一一年比率只有百分之六十七,二○二一年至二○二二年百分之八十二拿到A級分。

哈佛大學部的學生十年間,拿A級分的比率也成長近二成。

追蹤分數通膨的杜克大學退休教授羅斯塔澤(Stuart Rojstaczer)認爲,耶魯、哈佛會這樣做是爲了給學生競爭優勢。然而,哈佛大學教授則擔心「分數通膨」可能會損害學生心理健康,學生覺得有必要在課堂以外脫穎而出,因爲他們在成績分數方面基本上沒有甚麼分別,且分數通膨有可能讓他們的學位貶值,或者被僱主懷疑能力。

回到臺灣來看,臺大大學部學生「A及A+」佔比總和五成九,臺灣師大A以上佔比六成四。頂大學生在意分數,因爲差一個等第差很多,對於申請獎學金或國外名校研究所至關重要,甚至有學生無法容忍自己沒拿到A+。

反觀私大教師,學校不準老師「當」太多學生,以免影響招生,且教學評量是學生爲老師打成績,老師給分也會有所忌憚。成績考覈已經失去把關的目的,大學畢業生素質自然日趨下降。

師道的本質轉變爲顧客導向的知識消費關係。少子化導致高教辦學嚴峻,相對弱勢的學校也不得不「以客爲尊」,努力的爭取更多學生。

然而,大學教授給學生如此「好看」的分數,是在幫學生還是害學生?如果大學是學生入社會前的專業教育,那就應該更符合社會期待的教育,有健全考覈淘汰機制。

但是務實來看,除非一所大學的經費來源,完全與學生所繳的學費無關,否則很難完全擺脫「顧客導向」所衍生的問題。

分數給得甜不甜,已經成爲大學生選課的重要依據之一。不諱言,臺灣的大學生,普遍學業壓力小於世界頂尖大學。在美國,不論是名校的「嚴進嚴出」,還是普通院校的「寬進嚴出」,最終都把守着「嚴出」這一關。美國大學平均有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的退學率。反觀臺灣的大學生淘汰率低,以臺大爲例,大約不到百分之五。

若這次臺大等頂大要聯手將A+門檻從九十分變九十五分,並訂定A+人數比率爲百分之十到十五,除了能讓學生選課時迴歸內容與專業需求,同時增加學習強度,研究嚴謹度,長期下來對臺灣大學的世界排名應會有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