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重都更輕景觀 市容災難元兇
我國都計、建築法規多不勝數,卻屢傳景觀衝突、天際線爭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都更時代來臨,高樓林立讓「平民美景」變成「豪宅獨享」,還造成古蹟區天際線遭破壞,都市熱島效應加劇,中央到地方並非無能爲力,只因「重都更、輕景觀」視而不見,是讓市容景觀老醜突兀的元兇。
很多國人一到國外,都會被建築新舊並陳、卻不違和的都市景觀所驚豔,回到臺灣上空,看着滿城鐵皮屋頂、凌亂的招牌和不按牌理出牌的建築配置,自問「臺灣經濟實力明明很好,爲何都市這麼醜?要如何纔能有正向改變?」
等待一年又一年,都更緩如牛步,更慘的是,在都更之前,政府的相關配套規畫少得可憐;首長一再宣示打造宜居、幸福城市,卻連騎樓被擺攤做生意、招牌七橫八豎、外牆磁磚脫落危及公安等事都管不了,更不用談建立城市景觀總體綱領,讓都更及開發案有所依循,循序漸進地讓城市友善「變臉」。
國人實際看到的,是各種急就章政策;好比要改善住宅耐震,內政部急推危老都更,爲都更案加了一堆容積,結果落在文資建築附近,造成景觀衝突難題。瞻前不顧後的副作用,製造都市景觀災難。
日本政府早意識到美麗景觀是「國民的共同財富」,二○○四年通過景觀法,讓地方政府可依據制訂自治法規,如京都就限制大樓高度、色調和風格等,保護傳統街景。
先進國家如美國、澳洲、英國、荷蘭等,也多已建立景觀法制化與景觀證照制度,歐洲各國更訂公約保護重要景觀資源。
反觀我國都計、建築法規多不勝數,卻屢傳景觀衝突、天際線爭議,由於專業技師團體利益擺不平,造成景觀法催生困難;而現今雖有十餘所大學院校設景觀學系,人才數以萬計,卻未建立景觀師制度,造成人才難派上用場。
景觀權與相關法規對國人生活品質牽涉既廣且深,除了找回有光榮感的市容,也是還給大衆美景、消除霸佔景觀不公不義的關鍵之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