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光看體重不準 小腹婆在這時間點 好發心血管疾病
腹部肥胖恐增心血管風險。醫師強調,這1時間點的女性最危險!(示意圖/Shutterstock)
年紀漸長,肚子上開始多出一圈游泳圈嗎?腹部肥胖會直接影響心臟,也會造成動脈粥樣硬化以及心血管疾病,甚至也會引發骨質疏鬆、失智、糖尿病、大腸癌、代謝症候羣、高血壓等健康問題。醫師更指出,這個時間點的女性最危險,若此時控制得宜,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
體脂肪可分爲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而囤積在腹部、腰圍的主要是分佈在肝、腎、胃周圍的內臟脂肪,並且會隨着年紀增加。
腹部肥胖和健康息息相關,一項《更年期(Menopause)》期刊上的最新研究也發現,即使女性體重沒過重,但當腹部脂肪快速增加,恐增加心臟病風險。
「腰圍超標」、「體重過重及肥胖」,是影響更年期後婦女健康的重要因素。(資料來源 / 2018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檢查結果統計、康健雜誌提供)
研究團隊找來362名平均年齡51歲的女性,透過CT掃描、超音波測量腹部脂肪、頸動脈內膜厚度。研究發現,腹部脂肪每增加20%,頸動脈內膜厚度會增加2%。頸動脈是供應腦部血流最重要的血管,頸動脈的內膜厚度及動脈硬化斑塊的數量及嚴重度,可以反映全身血管的動脈硬化程度,能預測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薩瑪甘迪(Saad Samargandy)說,更年期女性中有近70%有過重、肥胖等問題,在更年期這段期間腹部脂肪加速增長爲每年8%。而臺灣女性也有腰圍超標的狀況,根據「2016~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45~64歲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以上的比率高達55.9%。標準成年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女性則需小於80公分。
更年期後婦女即使體重沒有增加,體內脂肪的分佈也會受荷爾蒙影響出現變化,腹部脂肪會增加。腹部肥胖、腰圍過粗恐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肥胖也可能引發血糖及血脂肪的異常,導致代謝症候羣的發生。因此測量腰圍能判斷腹部肥胖程度,藉以反映內臟脂肪的堆積,也是判斷心血管疾病風險高低的重要指標。根據衛福部統計也發現,更年期後婦女心臟疾病、糖尿病及高血壓性疾病死亡率,每5歲成長近乎1倍。e
●把握更年期前2年 預先控制腹部肥胖
值得注意的是,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指出,研究中提到一個關鍵:在快要進入更年期之前的兩年,腹部脂肪就會開始急劇增加,因此並不是等到更年期以後纔要注意,提早預防、控制腰圍,有助降低後續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國內女性停經的平均年齡約在48~52歲左右,因此可能在46歲後就要積極控制,避免體重增加、腹部脂肪堆積、腰圍變粗等狀況,預防心血管疾病找上身。
如何控制腰圍?需要飲食控制搭配規律運動雙管齊下,纔能有效消減腹部脂肪。
美國一項研究指出,民衆每週進行5次、每次持續1個半小時的心肺運動(如室內騎健身車)組,消掉內臟脂肪的效果,比只控制飲食的組別更顯著。快走和山區健走,也具有同樣的效果。因此想要運動燃脂、消小腹,可以嘗試將有氧運動與重量訓練交替進行。
如何控制腰圍?需要飲食控制搭配規律運動雙管齊下,纔能有效消減腹部脂肪。(示意圖/Shutterstock)
有氧運動可增強心肺功能,像是游泳、健走、騎自行車、跑步等;重訓運動則增強主要肌羣(臀、背、胸、腹、肩與四肢)的肌耐力,可提高燃脂與消耗熱量的效率。
至於飲食方面,除了遵守健康飲食原則外,也可考慮搭配間歇性斷食,過去研究發現,代謝症候羣患者若是每天限制進食時間在10小時之內,就有減少腹部脂肪及腰圍的效果。功能醫學名醫劉博仁也指出,大部分民衆只要正確實行間歇性斷食,確實有助消除腹部脂肪。
間歇性斷食該怎麼做?可參考劉博仁醫師的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