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調研行 黑色礦山逐綠前行

(原標題:“行進中國”調研行 黑色礦山逐綠前行)

“行進中國”調研行 丨黑色礦山逐綠前行(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你們能想象到嗎?這兒以前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礦區。”站在山西中煤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復墾區的高處,青翠的油松挺立。望着眼前的萬畝林地,中煤平朔集團生態產業公司總經理柴書傑發出感慨。

在這片復墾成功的土地上,極目遠眺,綠色植被一望無垠,滿目蒼翠,樹木早已覆蓋住了昔日排土場裡成片堆疊的石塊。山林間有片波光粼粼的人工湖,潤朗秀氣,鳥雀兒在枝葉間雀躍。

安太堡露天煤礦在20世紀80年代初,由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親自決策親自推動,是當時引進外資額度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中外合作項目,被譽爲“中國改革開放試驗田”。

作爲當時亞洲最大最先進的露天煤礦,安太堡礦以“三年準備、兩年建設”的“平朔速度”,創造了中國煤炭工業史上的一個奇蹟。

礦區位於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地表千溝萬壑,而高強度、大規模的露天開發必然會對原始地貌造成更大破壞。“從建礦起,我們就堅持把土地復墾納入整體規劃,堅持採礦與生態修復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開採後把礦坑填平並恢復原有植被,讓採掘後的礦山在最短時間內重披綠裝。每年我們用多少土地,就要還多少土地,這成爲我們的一項硬指標。”柴書傑介紹。

從黑色到綠色,不僅需要理念,更需要持續不斷地耕耘。

多年來,平朔集團累計投資30多億元,構建了黃土高原先鋒植被與適生植物:草灌喬結合的立體生態恢復模式,成爲晉陝蒙黃土高原區礦山生態恢復治理的典範。截至2023年,已復墾土地7萬餘畝,礦區排土場植被覆率達95%以上,生態環境建設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堅持不懈的生態復墾給礦區帶來了生態價值,如今的平朔礦區有各類植物200餘種,昆蟲600餘種,野生動物30餘種,礦區生物多樣性日益凸顯。平朔以生態重建的理念把開採後的礦坑變成綠水青山,又通過光伏農牧業建設等複合治理手段實現生態價值轉化。

向綠而興的綠色發展中,生態重建只是其中一方面。“實踐證明,我們不僅能挖出‘金山銀山’,還能恢復綠水青山,再造另一座‘金山銀山’。”中國中煤區域發展總監、平朔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建直言,“我們不光是個煤炭企業,更是個能源企業。改革開放以來,中煤平朔集團不斷髮展壯大,由單一的煤炭生產,轉變爲煤炭、電力、煤化工、新能源、生態、製造和綜合服務七大產業共同發展的循環產業格局。”

從黑到綠的重生之旅,這座礦山向着“建設新平朔”,在高質量發展中繼續逐綠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