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世代看Z世代的青年節

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九日,青年團代表決議以這一日作爲「青年節」,紀念民國元年在黃花崗起義犧牲的七十二位年輕的生命,以此鼓勵青年人擁有蓬勃朝氣,激發國人奮發向上的愛國情操。這段歷史幾乎四、五年級的國人,都耳熟能詳,也曾有過每逢三二九青年節放假一天,並熱烈慶祝的美好記憶。

當時二戰以後出生的X世代,年輕時在臺灣受過完整的九年國民教育機會,受業於許多當年隨政府撤退來臺的年輕大學生及教師們。成長過程的寒暑假,又可參加救國團舉辦的各樣戶外活動,上山下海任君選擇,平時還可以去學外文、學插花,甚至找「張老師」等機構心理諮商一番。在看似封閉與保守的年代,物資缺乏、訊息流通有限,但報紙上總有一半在報導國際新聞。青少年的穿着常常以學校制服爲主,假日會邀一羣好友外出郊遊登山或烤肉。校際間流行着編班刊,比賽誰文章寫得好!總之,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思想相對單純與二元化。父母、老師雖是打罵教育,但很少人會回頭埋怨或心懷怨恨。青年人目標比較明確,對於家事、國事與天下事,也經常關心!

相對的許多研究都顯示,當前出生於二○○○年前後的Z世代,由於大多成長在網路盛行的年代,從小環境中充滿各種3C產品,一路上都活躍在網路世界中。仔細觀察Z世代的年輕人,有幾個特徵:一、語言表達直接且坦率,不善於掩飾自己的表情。二、喜歡得到即時的回饋與具體獎賞。三、常常一心多用,隨時透過電子產品,進行休閒娛樂活動,從不關閉手機。四、長期在資訊爆炸中生活,比較有精神焦慮與憂鬱傾向,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輔導協助。

尤其,Z世代每天面對大量的聲光影視,生活中充斥着不須深思熟慮的「速食資訊」及「短影音」,實體的人際互動與體驗機會愈來愈少。也因資訊超載,造成大腦超負荷現象,且害怕錯過任何一條訊息,出現擔心落單的焦慮感,與專家口中的「選擇悖論」(paradox of choice)等困境。由於每天都在做各種抉擇,包括:今天要吃什麼?外出要穿什麼?空閒時做什麼?各種看似簡單,卻因資訊太雜、選擇機會過多,讓Z世代愈來愈困難作選擇。

大家都以爲:在「供過於求」的時代,只要選擇變多了,就可提升個人的消費與生活滿意度!結果當選擇太多後,反而擔心做錯決定,會帶來損失,變得患得患失與不快樂。這些都值得不同世代相互理解。

每個時代中的每代人,都會有不同的課題與挑戰。唯一相同的是,在生命中最爲寶貴的年輕歲月裡,要好好學習與享受青春,奠定日後讓生命發光發熱的基礎,也讓青春不要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