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爵民、黃丙喜》處理廢棄物靠消費覺醒
廢輪胎最近全臺氾濫成災,堆滿桃園、苗栗、臺中、彰化、雲林、臺南等各地回收場。這只是臺灣環境污染問題的冰山一角,侵蝕着國家的競爭力和國民身心的健康。
廢棄物對環境造成的負面衝擊愈來愈嚴重。理由是,電腦、通訊、汽車、糧食、醫藥等各種科技的創新與進步,固然促進了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卻產生了過量的廢棄物;人口壽命的增加、資訊與網路的大量運用,又衍生了嚴重的空氣和水的污染,惡性循環,去化無門,進而又引發疫疾及災害的隱憂。
環保署統計,臺灣現在每人年平均製造垃圾量達到約330公斤,屬於世界高度污染地區。而全球每年電子垃圾數量高達5000萬公噸,平均每人5.9公斤,早已氾濫成災。世界現在每天丟棄14萬2000部電腦和41萬6000支手機,而其年複合成長率至2019年平均爲10.7%,可見問題的嚴重。
如何有效地處理大量的廢棄物?全世界共通的策略是3R做法,包括:減少用量(Reduce)、重複使用(Reuse)、重複回收(Recycle);例如:綠色製造、製程減量、回收使用、回收再利用及沼氣發電等。目前在電路板、電子產品、日光燈、寶特瓶、農畜生技、綠色能源等方面獲致顯著成就。
當然,其中一項重要的成功要素得靠消費觀念的覺醒。絕大多數人對於電子資訊產品的樣式及功能講求日新月新;對汽車講求超越實力功能的亮麗時尚,並且經常1人數輛。產業界應該建立可重組、升級、回收使用的產品設計規範,各國政府也一起合作依照科技發展制定環境保護的相關法規,避免情況繼續惡化。
國際自然雜誌《Nature》指出,環境污染造成全球每年330萬人過早死亡,電子產品、事業和醫療廢棄物是其中重要的污染源。將廢棄物輸往其他國家處理,只是以鄰爲壑,善用科學方法和技術,以及人人普及的節約消費、節能減碳觀念,纔是生態發展的永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