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國文寫作考「標籤」 描繪個人經驗均能拿分

113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於21日進行第2天考試,下午最後1科考科爲國寫。(陳君瑋攝)

113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於21日進行第2天考試,下午最後1科考科爲國寫,兩大題主題分別是「標籤」與「縫隙的聯想」,高中老師認爲,今年命題取材平實適切,主軸、形式配分大致與師生預期相符,考生只要能具體描述個人經驗,大多能有不錯的表現。

復興高中國文老師鄭慧敏表示,第1大題討論「標籤」現象的影響,以兩個子題評量考生解讀資訊與表達看法的能力,考生於寫作時,可先根據題目要求,分別從甲、乙2文各自擷取「標籤」概念可能產生的正負作用,經過詮釋、歸納,整理成流暢的文字,再以此基礎連結個人體驗,反省是否曾因正向標籤而對他人產生期待?或因刻板印象像商品一樣被簡單粗暴地分類?考生要從日常生活中舉例,闡述對「標籤現象」的見解。

鄭慧敏說,第2大題取材自《樹木教我的人生課》,以「縫隙的聯想」爲題,評量考生敘事與抒情的能力,考生可針對題目取材構思,書寫一己的感懷或體悟。

鄭慧敏題到,無論知性題或情意題,都維持閱讀與寫作結合的傳統,所引篇章既是試題材料,更是提供觸發靈感的重要線索。

建國高中國文老師盧宜安分析,第1大題「標籤」在論述上,考生可借用引文建構思考鷹架,從中搜尋線索,進行發想,再結合自身經驗、善用生活見聞,提出個人觀點,拓展發揮。

中山女高國文老師黃月銀指出,第2題「縫隙的聯想」內容森林、樹木縫隙有關的材料,測驗考生能否正確理解文本、詮釋作品深意,從中引導考生抒發關於孕育希望的可能,呈現藉事抒情,寓物於理的聯想能力。

黃月銀認爲,在這題考生必須仔細依據題目要求針對內容、結構、文辭和錯別字謹慎經營,取材範圍囿限於從縫隙出發展開的諸多聯想,必須用心審題以免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