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勿依賴類固醇 就醫尋療法

我國高達20到25萬名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好發年齡爲20至40歲,女性發病比例約爲男性2倍。圖爲抓癢示意圖。(李念庭攝)

國人一生約有23.3%機會得蕁麻疹,平均每4人就1人有風險。據統計,我國高達20到25萬名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好發年齡爲20至40歲,女性發病比例約爲男性2倍。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免疫科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陳俊賓指出,慢性蕁麻疹屬自體免疫系統失調疾病,是體內免疫細胞異常分泌,造成疹塊與血管性水腫,並出現「紅、腫、癢」三大症狀,往往在1、2天內消失,但很快又會復發,且過敏原、壓力大可能誘發或加重症狀。

臺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溼科醫師陳怡行表示,確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多爲青壯年,常發作時才用藥,或緊急使用類固醇壓制,然而慢性蕁麻疹非暫時性過敏,需要長期穩定的控制,若每次都「發病再治療」,可能導致療程延長,患者停用類固醇後,還可能引起水牛肩、月亮臉、青光眼、白內障等副作用。

陳怡行說明,目前慢性蕁麻疹第一、二線治療,主要以抗組織胺爲主,但治療效果不佳,因此若前線治療2~4周無效,患者可考慮進入第三線免疫調節劑或生物製劑療法,有近半數患者可清零症狀,但兩者目前仍需自費。

陳怡行提醒,民衆若突然且反覆出現紅、腫、癢症狀超過6周,就可能是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應及早就醫,進行檢查與治療,不應過度依賴類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