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財險17.3%股權遭拍賣第二大股東或易主,估值溢價卻折價起拍

日前,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披露關於新華聯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華聯集團”)持有的17.3%亞太財險股權拍賣信息,原本對應6.9億出資額的股權,估價8.54億元,但最終起拍價定爲6.81億,與估價相比折價2成。債務糾紛下,新華聯集團接連變賣資產,所持亞太財險股權在質押後也未能逃過被處置還債的命運。

其實,今年以來已有多家保險機構股權被公開拍賣,但值得關注的是,多以流拍終局,業內分析,一方面在於被拍賣股權原本多爲質押狀態,股東方存在債務隱憂,而小比例股權對於買家而言吸引力也相對有限;另一方面,監管對於保險公司股東資質的嚴監管,行業迴歸保障的強約束,促使各類資本不再盲目投資保險業。

亞太財險17.3%股權以估價8折遭拍賣,股權多陷凍結、質押狀態

12月3日,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接連披露了3封拍賣公告,拍賣標的,分別爲新華聯集團所持亞太財險3.8%、5.4%、8.1%股權,合計17.3%,對應出資額合計69223.93萬元,此次爲第一次拍賣,評估價合計約85406.39萬元,與出資額相比,溢價22.94%。但值得關注的是,雖然評估價有所溢價,但亞太財險股權卻是折價起拍,起拍價合計6.81億,相比於評估價打8折,而與出資額相比,也有1.65%的折價。

三筆股權根據股權比例對應747.8萬、1063萬、1594萬元保證金,拍賣增加幅度也對應70萬、100萬、150萬不等。3筆股權均將於2021年1月3日至4日進行公開拍賣。競拍還未開始,最終是否會溢價賣出或是流拍,均未有定數。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和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員朱儁生曾指出,競拍最終價格取決於被拍賣保險公司自身經營狀況、競買人其未來發展趨勢的預判,以及競買人的業務是否跟保險公司的業務有整合空間。

若此次拍賣順利,新華聯集團所持亞太財險17.3%股權將出手,而其手中將僅剩亞太財險2.7%股權。作爲亞太財險第二大股東的新華聯集團,目前總計持有20%股權,對應出資額80027.66萬元。亞太財險第一大股東爲泛海控股旗下武漢中央商務區股份有限公司,持股51%。此外股東行列中還有億利資源集團有限公司、重慶三峽果業集團有限公司,分別持有亞太財險15%、14%股權,值得一提的是,亞太財險其餘三家股東的股權也均處於被質押或被凍結狀態。

“部分公司股東會選擇將旗下公司股權進行質押出質,融資以提升資金流動性,緩解資金壓力,這種行爲並不少見,也不會對旗下公司的日常經營產生直接影響”,一位保險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藍鯨保險分析指出,但當股東自身出現問題,難以如期償還融資款項時,會導致出質股權被進行處置,使保險公司管理結構產生變動,所產生的的影響與股東持股比例正相關。

此次所持股權遭拍賣的新華聯集團,正是陷入了自身難保的窘境之中,成立於1990年的新華聯集團,旗下涵蓋礦業、化工、房地產、酒業等多個產業,註冊資本30億。2019年末,新華聯集團的困境浮現,2019年11月,新華聯集團與湖南出版財務公司進行同業拆借業務,成交金額合計3億元,還款日爲一週後,但截至12月20日新華聯集團僅歸還了2088萬元本息,隨後,湖南出版將新華聯集團告上公堂。

3億拆借金額無法償還,也引起新華聯集團其他債主的擔憂,2020年初,民生信託申請對新華聯集團尚未到期的26.8億元信託貸款進行強制執行,新華聯集團所持多家上市公司股權遭凍結。

而隨後,新華聯集團旗下相繼有3只債券出現實質性違約,未按期兌付債券金額合計25.1億元,新華聯集團資金流動性徹底亮起了紅燈。

被拍賣的亞太財險也並非新華聯集團首個被變賣的資產,2020年初,資金鍊緊張的新華聯集團提出要聚焦主業,瘦身縮表,清倉遼寧成大股權,迴流資金13.39億元,隨後又對賽輪輪胎、北京銀行股權進行減持,回籠資金。

年內數筆保險股權拍賣以流拍告終,嚴監管、高門檻成主因

其實,今年以來,保險公司股權拍賣的案例不少,而流拍現象,也並不鮮見。

曾在2018年首度進行掛牌競拍的信泰人壽4700萬股權,在多次流拍與股權降價的讓步後,2020年,信泰人壽股權再度進行兩次降價,與首次競拍價格相比,已是3折折價,卻仍是以流拍告終;珠峰財險9.9%股權,以8561.73萬元評估價作爲起拍價,最終流拍。

誠泰財險股東雲南宇恆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因未依約償還借款本息所引發的債務糾紛,所持誠泰財險1.68%股權分別在2019年、2020年3月進行兩次拍賣,評估價1.65億元,第二次拍賣將起拍價定爲1.32億,儘管進行了8折折價,最終仍然遭遇流拍。

2020年,民生人壽分別有兩家股東對其股權進行拍賣,7月,樂華實業所持民生人壽1050萬股股權被實施拍賣,股權評估價4468.8萬元,起拍價4022萬元,在首次流拍後進行降價,調整至3619.7萬元,但這一價格,仍以兩次流拍收場。

10月,民生人壽另一家股東聯通資管所持3400萬股股權在阿里拍賣平臺被拍賣,起拍價11764萬元,卻無人報名。近日,這筆股權,以及聯通資管所持額外387.4萬股股權再度籌備拍賣,分別於12月10日、12月28日開拍,但至今無人報名。

也有成功拍賣的案例,10月末,長安責任保險兩家股東分別所持1112萬股、1222萬股股權以350.1萬起拍價成交,而在拍賣前,這兩筆股權處於凍結狀態。

其實,不僅在2020年,此前保險公司股權拍賣也並不少見,東吳人壽、信達財險、國聯人壽、天安財險等保險公司,以及上海旭升保險經紀、江西佳和汽車保險銷售、四川交投誠泰保險經紀等保險中介公司,也曾被擺在拍賣桌上。但近兩年,流拍現象,較爲常見。

據業內分析,保險公司股權拍賣遇冷涉及多方因素。

目前監管對保險公司股東監管加強,“拍賣股權比例越高,對應要求也越嚴,財務狀況、合規情況均有明確標準,相應的門檻攔住了不少競買人”,前述保險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藍鯨保險分析指出,“而小比例股權,對於競買人而言,無法獲取控制權,以財務投資爲主,缺少足夠的吸引力,拍賣的價格也未必能達到競買人的心理預期”。

同時,被拍賣的股權所屬股東多存在股權質押、債務糾紛等現象,與一般股權轉讓相比存在隱性債務風險,使不少有意入局保險業的買家也對拍賣形式下的股權望而卻步。

股權屢屢流拍,與目前保險業的發展環境也有所關聯,保險業內人士王立剛向藍鯨保險分析指出,伴隨着監管對於險資投向的嚴監管,保險業迴歸保障的強約束,險企不會再出現快速成爲股東提款機的情況,各行資本對於險企的經營情況也逐步瞭解,不再會盲目投資,因此,在保險公司小股東所持股權或小額股權被拍賣時,對於接盤方而言,意義有限,還需要經歷漫長的等待期,因此易導致流拍現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