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運】丁政豪/從運動傷害防護建立體育文化─臺灣站上國際體壇有你不缺席

體育運動傷害防護員巡迴服務試行計劃。(圖/體育署提供)

退役選手心聲:臺運動員生涯缺保障

2018印尼雅加達亞運正如火如荼展開,相信不少人仍對去年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所帶來的感動難以忘懷,當時的一篇文章也讓我記憶猶新,一名退役的散打選手描述在臺灣的運動員的出路大概只有三條路,教職人員、教練或另尋專長,教職的缺額很少,許多運動員在奪牌之後沒辦法獲得相應的生涯保障,大多數的人只能另尋專長,這名散打運動員退役之後已成功轉型爲演員,某一次在拍戲現場赫然發現其中一名武行是該年全國運動會金牌選手,也是他國中學長。

這一類的文章層出不窮,褪下金牌光環之後的運動員還剩下什麼?報導一出,網路鄉民熱血贊聲,批評政府不給力,運動員一樣埋怨大環境不好,面對這些窮追猛打,當權者偶爾開出空頭支票,然而事件一過,什麼也沒有改變,下一個國際賽時,同樣的故事又會再次出現。

升學壓力之下,體育課業只能二選一

要改善這樣的惡性循環,首先得要從根源瞭解臺灣運動員怎麼誕生的,以往,臺灣運動員的培育上,傳統的觀念大致是不愛讀書、運動天分又不錯的小孩送去體育班,就是俗稱的「練體育」,這些孩子除了運動以外,在一般學科上的受教育權可能被剝奪,也就造成了未來退下運動員光環,生涯規劃迷惘的前兆;而被貼標籤爲「讀書的孩子」則幾乎碰不得運動,體育課被借用去考數學、英文,這一類人多數與運動脫鉤,除了造成未來健康身心發展不良的問題之外,也讓他們無法對體育運動產生認同感,這樣的社會風氣使我們的體育文化從來沒辦法好好提升,並且也讓所謂體育科班出身的運動員,脫下運動鞋之後對人生產生許多迷惘。

再來看看其他國家的發展,許多美國的運動員在青少年時期是多元的發展,在運動訓練上並不侷限單一項目,並且對於運動員的學業也有一定程度的要求,等到大學之後,不論身體或是思想都更成熟時,此時的運動員更能夠自己決定未來該怎麼樣發展。

然而,許多臺灣選手可能在青少年時期爲了升學壓力 (體育術科),並且在其他面向的教育比較疏忽之下,導致退去運動員身分之後,對生涯發展產生困惑。不過,現在這些情況已經越來越好了,有賴許多慈父慈母般的基層教練們努力,在培育選手之餘也更重視這些孩子未來的生涯發展,例如北市某所高中的田徑教練,讓隊上的孩子在訓練、比賽之餘,進行「專題報告」,選擇與運動相關的主題進行探討,藉此讓這些運動員孩子不僅僅是在運動場上有好成績,也啓發他們在運動領域上學習的動機,許多新一代的基層教練同樣認知到照着過往的路走,只會讓這樣的情況一再發生,尤其是青少年時期,培養運動員對該項運動的熱忱喜好,並且啓發其往後生涯發展纔是更重要的,而非僅僅爲了升學、招生把選手當成奪牌機器。

保護運動人才,須落實運動傷害防護

除了教育以外,另一個問題是在臺灣許多很具潛力的小選手,在成年之前,就因爲過度訓練、不懂得運動防護、運動科學觀念比較不普及……等問題曾經在高中擔任防護員實習工作,當時遇見許多高中的棒球選手,年紀不滿18歲,卻已經在肩膀、手肘有許多運動傷害,若能夠趁早給予運動傷害防護的觀念,協助進行相關的訓練和傷害發生時的妥善處理肯定能更保護這些年輕運動員。

受了傷的運動員有如折翼的老鷹,原本能夠風光地自在翱翔,卻因傷只能逐漸淡出這個舞臺,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而爲避免這樣的憾事發生,教育部體育署在近幾年已經開始進行基層運動傷害防護計劃,落實高中以下體育重點發展學校聘請運動防護員或是物理治療師,來協助這些青少年運動員能夠有更完善的照護 (運動傷害防護計劃相關網頁),除了運動防護的加入之外,也有安排運動科學、體能訓練、運動營養,這些主題的課程來給予基層教練更多的支援,並且也讓這些小朋友運動員更瞭解自己的身體與該怎麼做才能保護好自己,上述包含運動科學、肌力體能訓練、運動營養、專項運動訓練,便是運動全人照護的概念。

全民關注參與,助提升資源認同文化

那麼,基層運動員的養成與一般社會大衆有什麼關係呢?要讓體育發展得更加強盛,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參與的人要夠多,不論是成爲觀衆或是實際參與這項運動,對於運動發展都是很有幫助的,更多人關注纔有機會獲得資源與經費,大家熱愛這項運動,並願意爲之投入時間、金錢,纔有可能發展成職業運動。

近幾年,臺灣的運動風氣已經比起過往越來越好,健身房、運動訓練工作室如雨後春筍林立,馬拉松路跑賽、鐵人三項的比賽一年數百場次,甚至也有專門開設「射箭、體操、舉重」這些專項運動課程的團隊,而這些運動在以前大多被認爲是菁英運動員纔會進行的運動,但已經更普及的讓大衆可以參與,而更多人的關注纔會讓這些運動獲得資源能夠提升,而更多的人實際參與運動之後,才能夠更瞭解這項運動的精隨,以及認同這項運動,也就是實質地讓運動文化產生。

唯有讓運動文化逐漸深植人心,才能讓體育在國人心中的地位提高,因爲運動員的社會地位上升 (不再只是被當成不讀書,而去做的事情),就會使更多人願意投入這項運動,不論是家長願意讓小朋友往體育發展,或是社會願意投入資源支持這項運動,最終帶動大衆參與運動,愛上運動。

先訓練起肌力,再參加運動可防傷害

在運動風氣越來越興盛之下,許多原本未接觸過運動的民衆,打算培養運動習慣,那麼要怎麼樣「開始運動」呢?許多人會嘗試慢跑、自行車、游泳等運動,進而參加馬拉松路跑、鐵人三項比賽,而球類運動也是不錯的休閒娛樂,例如棒壘球、籃球、羽球,這些運動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但是許多人都忽略了一些運動防護的措施,導致運動傷害發生,這可能影響後續運動的意願,因此,針對這些族羣,首要應該從「肌力訓練」着手,在進行這些專項運動之前應加強肌肉力量,透過良好適當的動作控制訓練,再去參加這些運動專項纔是更健康、安全的,因爲這些運動專項通常比較難以預測動作的發生、並且帶有「比賽、競技」的意味,若在基礎的運動能力 (肌力)尚不足之下,就很可能發生運動傷害,此外適當的熱身,以及運動後的伸展 (拉筋)、自我按摩肌肉技術等都是愛運動的人需要學習的,運動全人照護對於菁英運動員非常重要,而對一般運動愛好者也是不可忽略。

此外,一般運動愛好者在初接觸運動時,時常會產生運動後 (24或48小時之後)的肌肉痠痛,這是剛接觸運動的人常會發生的現象(俗稱鐵腿),這個情況是太久沒有運動,或不太習慣這項運動會發生的正常情況,並不需要太過擔心,可以進行一些伸展、適度按摩來舒緩這樣的情況,若要減少這樣的情況發生則是規律地運動,就不會常常嚴重「鐵腿」囉!

結語

臺灣的體育發展逐漸往好的方向邁進,不論是基層的照護或是國家隊、職業運動,但比起其他世界強國仍有很大一段的差距,在運動全人照護上需要整合教練與運科、運動醫學、運動營養……等各種專業才能讓運動員得到更好的照顧,並且需要更多社會大衆的關注,以及實際參與運動,讓運動文化產生,那麼成爲體育強國指日可待。

對運動員來說,並不是人人能成爲金牌,即便是國手也有脫下戰袍的那一天,透過運動訓練中所磨練出來堅定意志,即使面臨轉換身分也難不倒你們,相信亞運結束之後,你們才正要開始在社會這個舞臺上發光發熱。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作者丁政豪,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研究所畢。目前爲 IronPerformance 鋼鐵運動訓練團隊之運動防護員與肌力體能教練,從事運動傷害防護與肌力訓練等工作。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