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重點投資再超萬億:交通延展、產業重構,結成深度嵌套的項目清單網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丁莉 實習生李曉宛 廣州報道

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廣東省1530個省重點項目共完成投資12027億元,再次實現連增,至此廣東已至少連續五年將完成年度投資計劃比例維持在120%以上。

根據廣東省政府官網發佈,2024年,廣東繼續提出了年度計劃投資1萬億元的目標,其中約三分之一來自產業工程。目前,廣東省新開工產業基本集中在新能源汽車、儲能等領域,產業投資熱潮正沿着“傳統優勢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路徑延伸,且產業間日漸織起互爲場景、相互配套的橫向聯結。

根據規劃,餘下大部分資金將投向基礎設施工程,特別是支撐貫通一批交通大動脈。值得注意的是,這一交通建設進展與全省產業格局調整步調越來越相近。

以廣州爲例,隨着白雲機場的持續擴建以及增天高速、從化—黃埔高速等工程的提速,北部的城市骨架逐漸被打開,廣州提出建設“北部增長極”,正謀劃打造臨空經濟示範區,未來將導入航空製造、航空維修等產業。在廣清之間,廣清城際線繼續向北延伸將帶動往來頻繁的“廣清候鳥”,靠近兩城交接處的廣清產業園已吸引了一批廣州企業轉移落地。

而從更廣闊的空間範圍來看,伴隨軌道上的大灣區加速建設,廣州的儲能電池製造和系統集成還在同清遠、惠州的正負極材料,以及梅州的銅箔輔助材料集聚區共同構成新型儲能產業“4-4.5小時供應鏈”。

從城市內部的產業空間重構,到城際的資源外溢,再到整個區域內產業分工優化,三重邏輯層層遞進,產業佈局和交通發展相互嵌套,釋放着更大能級。

產業投資漸成“以點帶面”

從近兩年廣東省新項目分佈來看,2023年投產的芯粵能、維信諾模組產線,到2024年繼續推進的採埃孚汽車電子廠、巴斯夫一體化等,前沿科技引領的新興產業已成爲支柱。尤其全省儲能在建、待建項目達146個,總投資2787億元。

這一投資結構也同產業增長結構相匹配,過去一年,廣東先進裝備製造業增長7.6%,其中新能源汽車增速更是衝至83.3%,成爲製造業發展新動能。

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陶鋒表示,近年來廣東產業投資重心日益向“車顯芯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轉移,這些新產業並非無中生有,而是基於傳統產業創新而來。例如,新能源汽車同傳統汽車製造業就是一脈相承的。這一產業如今還在繼續向飛行汽車延伸,目前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一期已建成投產,億航智能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也已獲頒全球首張適航證。

事實上,通過科創串聯起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快速成長和未來產業前瞻佈局,也同今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三類產業並舉”提法相通。

除了縱向迭代,新佈局產業項目之間的橫向配套關聯也愈發清晰。建設中的小鵬科技園、廣汽本田新能源汽車擴建項目便將爲近期密集落子的芯片、新型顯示、儲能等項目提供重要的下游應用場景,產業鏈間聯動性不斷增強。

橫縱兩向的聯動也反映出,廣東的產業發展邏輯正在從“逐個突破”向“以點帶面”轉變。陶鋒認爲,廣東是全國製造業門類最多的省份,這種多元化的產業基礎意味着,必須採取相互融合的產業發展思路。

陶鋒建議,爲進一步激活不同產業間的聯動性,在政策層面要破除行業壁壘,鼓勵龍頭企業帶動不同領域企業跨界創新,並建設一批垂直載體,集聚各類企業共建跨界合作試驗區;同時,在基礎研究階段調整學科架構,促進學科交叉融合。

另一項值得注意的產業投資趨勢在於,資金開始向原始創新環節傾斜。根據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廣東省2023年超過三分之一的省級科技創新發展戰略專項資金投向了基礎研究領域;此外,人類細胞譜系、冷泉生態系統、鵬城雲腦Ⅱ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正在推進,大灣區國創中心還將安排20個科創項目。

相關項目綢繆的是產業未來能級,將助推產業基礎再造和關鍵環節補鏈。

以人類細胞譜系爲例,該大科學裝置將彙集人體細胞多組學海量數據,有望真正將細胞誕生、成長、病變、死亡等生命活動的底層邏輯進行解析。中國科學院廣州健康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段子淵透露,相關數據將被廣泛用於生物醫藥、生命科學等多個領域,多項研究成果將由此誕生。

受訪專家認爲,工業投資效應釋放具有一定滯後性。這意味着,爲保證產業後備力,需要提前佈局和規劃。

而根據廣東省政府官網,2024年廣東另將儲備1230個重大項目;同時,製造業領域項目平均投資規模也在擴張,其中不乏鏈主企業,未來一段時間,原始創新環節發力和龍頭項目“滾雪球式”招引效應釋放都將推動產業後備力持續拉滿。

交通項目重構產業格局

在2024年年度計劃投資中,另一重要領域是基礎設施工程,佔全年計劃投資比重達到59.9%。從白雲機場、廣州港的擴建及相關聯運通道的開工,到深圳至南寧高鐵、廣河高鐵等的延伸,再到佛莞城際、深中通道等的加速推進……梳理髮現,新建交通基礎設施基本圍繞廣州、深圳兩大都市圈的擴張展開。

值得關注的是,產業佈局正與交通規劃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同頻。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研究所所長王國文認爲,不斷完善的交通廊道能提升要素流通效率、降低產業運行成本,進而擴大城市經濟活動半徑;同時,基礎設施周邊將形成窪地效應,吸引產業導入和靠攏,並逐漸形成集羣效應,最終實現對城市原有產業空間的重構。

以廣州市爲例,一方面,隨着市內地鐵、高速路向北、東、南不斷延伸,特別是南北兩端國際航運、航空樞紐能級持續釋放,原本位處邊緣的花都、南沙、增城等區日漸融入核心城區,城市骨架進一步被打開,產業腹地不斷擴張。

數據也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增城、白雲、花都、番禺工業投資分別增長56%、43.9%、40.4%、38.3%,遠高於全市工業投資增速。

另一方面,交通佈局還帶來產業結構的調整。王國文尤其強調航空樞紐對於高科技產業的導流作用,“臨空經濟區對高附加值產業尤其具有吸引力,據統計,航空貨運量在全球貿易中僅佔1%,而貨物價值卻佔到近40%”。

2023年,白雲機場旅客吞吐量已連續四年全國第一,機場三期擴建主體工程T3航站樓基礎工程已經完工,廣河高鐵白雲機場T3至江村西段也已經開工;接下來,廣州還將加快白雲機場與廣州白雲站、廣州國際港的空鐵一體化建設。

而根據2024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伴隨着航空樞紐能級不斷釋放,廣州計劃在這裡建設低空經濟產業園,並導入航空製造、航空維修、通用航空等產業。

與此同時,對於作爲區域中心的廣州、深圳而言,還必須兼顧對省內欠發達地區的帶動作用。“大城市往往是一個增長極的中心,它通過‘極化效應’完成產業集聚,一旦極化完成,它就會進入下一階段——向外輻射。”王國文表示,深圳和廣州目前均已相繼進入這一階段,正不斷向外進行資源要素的梯度轉移。

而交通拓展構成這一轉移的基礎,在廣清、廣佛、深莞等地之間密切起來的人員等要素的流動背後,是更深層次的產業轉移和協同。

深中通道便是一個典型案例,隨着其通車在即,中山已加快了“工改”步伐,以騰挪出承接深圳產業的新空間,在馬鞍島東南末端、深中通道西着陸點,中山市剛剛收回一塊千畝低效工業地塊,並規劃在這裡招引系列新興產業總部、科創中心,建設對深港合作起步區。城際交通由此對城市產業格局構成了深刻影響。

反過來,其他地區在承接中心城市外溢資源的同時,又根據中心城市的需求調整產業結構,並通過交通向中心“聚攏”,對中心城市產業鏈進行配套和“補鏈”。

陶鋒認爲,交通能夠降低物流運輸、銷售運營和人員通勤三方面成本,從而拉近城市間距離,促進整個區域內的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分工協同。

例如,在全省正發力佈局的新型儲能產業中,業內人士透露,廣州優勢主要集中於儲能電池生產、系統集成、儲能電站等中下游階段,而資源導向明顯的上游環節招引難見成效。2023年發佈的《廣東省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已規劃梅州等地則着重發展銅箔,惠州、清遠重點佈局正負極材料,配套廣深等地的儲能電池、儲能控制產品及系統集成共建“4—4.5小時供應鏈”。

事實上,不止儲能,2024年年初廣東相繼對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羣行動計劃進行了更新,其中尤爲重視產業的區域協同,全省各市在集羣中的分工都被進行了細緻安排。而不斷舒展的交通脈絡顯然構成前提,正與產業規劃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