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員挑戰切腦 24小時內急凍
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謝鬆蒼(右)從2017年起帶領腦庫工作小組啓動籌建,臺灣首座腦庫終於在5日揭牌。左爲臺大醫學院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教授李立仁。(陳君瑋攝)
臺灣大學成立國內第一個臺灣專屬的「腦庫」,共有3個攝氏零下80度的冷凍庫,可儲存最多150個腦。臺大表示,現在纔是最大挑戰,不僅需要小腦萎縮、漸凍人等神經退化疾病的捐贈者,更盼有健康捐贈者作爲「對照組」,團隊成員要學會在取腦後,能徒手將腦不同區域切成24塊,力拚24小時內送進冰箱急凍!
臺大醫學院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教授李立仁,帶記者一窺位於臺大醫學院基礎醫學大樓地下室的腦庫基地,內有檢體冰凍室與固定室、實驗室等,其中零下80度的冷凍庫,與國際標準一致,未來也將爭取負178度的液態氮冷凍庫。
李立仁解說,腦庫收「完整的腦」,取腦後第一件事情先爲腦秤重,據重量切成2半,一半泡在福馬林,提供病理學醫師做病理分析;另一半須在取腦24小時內,送進零下80度的冰箱「急凍」。
不過,並非整個腦都送進冰箱,急凍前,還必須由醫師在30分鐘內,以形似西瓜刀的刀具,依照語言、感覺、認知、運動等不同區域的腦子,將腦切成24~28塊,爲了搶快,只能徒手切,由於腦子很軟,因此須在冰塊上完成,最後在分區送進冷凍庫,未來提供研究者申請。
至於另一半「福馬林腦」,則由病理科醫師進行「病理診斷」,釐清該腦生前罹患的疾病與身體狀況,最後爲該腦「確診」,約需1個月時間,就可入庫公告爲小腦萎縮或是巴金森氏症等何種類別。
李立仁也表示,要取出捐贈者的大腦時,會先將頭蓋骨鋸開,把腦取出,接着縫合頭蓋骨,讓捐贈者人生最後一段瞻仰遺容時,仍是完好如初。
目前腦庫約取得30張家屬同意書,包括小腦萎縮、失智症、漸凍人等,但由於腦庫現在才成立,因此需要重新簽署同意書,另外臺大也希望,能有健康捐贈者願意捐出,以利研究者能夠作爲對照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