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基因多樣性! 臺北白犀牛「犀奇」搬到壽山討老婆
▲白犀牛犀奇將送到壽山動物園繁殖下一代。(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爲了延續珍稀野生動物在臺灣的保種族羣,並維持其基因多樣性,臺北市立動物園將借殖1對侏儒河馬、1對伊蘭羚羊和1只雄性白犀牛「犀奇」,另贈送3只北非髯羊給高雄壽山動物園。臺北市市長柯文哲和高雄市市長陳菊17日在北市府共同簽署保育合作做見證。
野生動物的保育工作沒辦法仰賴單一機構或單一專業領域獨力完成,因此全球的動物園和水族館界都致力推動從國家、區域到全球層級的保育合作,跳脫「單打獨鬥」式保育珍稀瀕危動物,轉而在更具科學基礎的族羣管理架構下,跨機構調度動物個體,增加族羣永續保存的可能性。
▼北非髯羊又稱大角羊,臺北動物園將贈送3只給壽山動物園。(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臺北動物園與壽山動物園都是臺灣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的創始會員,過去曾交流大灰袋鼠、駱馬、伊蘭羚羊、北非髯羊、弓角羚羊、蒙古野馬、黑猩猩和臺灣黑熊等物種,更持續推動臺灣黑熊、石虎、穿山甲等本土物種的保育工作。
這次臺北動物園將借白犀牛「犀奇」給壽山,牠的父母來自六福村野生動物園(現已改名爲六福村主題遊樂園),經過多年努力才繁殖成功。此外,臺北動物園也成功繁殖12只珍貴稀有的保育類侏儒河馬,其中有3只是臺東池上的衛星族羣所生,基於族羣管理的考量,將從臺北和池上各選一隻送到壽山,讓遺傳多樣性繼續傳遞下去。
▼侏儒河馬是珍貴的保育類動物。(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動物園表示,目前全球面臨自然環境迭遭破壞、不當人爲活動蔓延再加上乃至氣候變遷加劇,野生動物保育早已是全世界關心的議題,需要大家攜手合作才能尋求解決之道,「現代動物園不該只停留在典藏、飼養動物的『活體博物館』角色,更重要的是關注各個物種面臨的生存問題,爲環境教育努力。」
▼一對伊蘭羚羊也將遷居到壽山動物園。(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