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這個區,是所有老廣的白月光

都說“西關(荔灣區)小姐,東山(越秀區)少爺”,廣州的三個老城區裡,唯獨它——海珠區,略顯低調。作爲中心城區,也是廣州唯一被珠江環繞的“島區”,海珠身上的光環實在太少。論經濟,有“廣州心臟”和CBD所在的天河;論古老,有越秀和荔灣兩位“老前輩”在前;論發展,南沙的勢頭更猛。廣州塔不在天河,黃埔古港不在黃埔——沒錯,它們都在海珠。從“一口通商”時代的漱珠涌(今南華西街一帶),到千帆不盡的黃埔古港,再到今天的琶洲國際會展中心,作爲老城區的海珠在2021年竟然憑藉9.3%的GDP增速位居全市第三。海珠不顯眼,可筆者偏覺得,海珠可能是廣州城區裡最舒服、最接近普通人的一個區:綠蔭、珠江、老居民樓、溼地公園、成羣候鳥、嫋嫋煙火下的美食,它是廣州最舒適的城市腰線,也早早地成爲廣州人心中的“白月光”。

海珠,是座島啊

在珠江上崛起的一座座跨江大橋,模糊了江的隔閡,很容易讓人忽略了一個事實:海珠,根本就是一座完整的江島。只要攤開地圖,你就會發現海珠區四面皆被珠江包圍,恰似一枚橫臥在珠江之上的海貝。它也因古代廣州珠江中的海珠石而得名“海珠”。《粵中見聞》有載:“廣城南海中,有片石涌出水面,廣袤數十丈。相傳有賈胡持摩尼球至此,珠飛入水,浦曰沉珠,其石曰海珠。”海珠區,取“海上明珠”的美好之意,但在一開局,它還頗有幾分失意。比起“海珠”,老廣對這片土地更熟悉的稱呼是“河南”。舊時以珠江爲界,廣州被大致劃分爲“河北”“河南”(另一說是因楊孚從河南帶雪回來而得名)。所謂“河北”,就是指珠江以北,越秀、荔灣一帶人丁旺盛、財源不絕的區域;而“河南”,就泛指珠江以南的海珠區。

(圖/pixbay)

當其時,海珠尚未被開發,還是一片荒蕪的土地,對於老一輩廣州人來說就是郊區,出行不便,還得依賴船隻,甚至出現了“寧要河北一張牀,不要河南一套房”的說法。既然是江島,海珠的破局,還得靠一座橋。沒錯,這便是廣州第一座跨江大橋——海珠橋。海珠橋於1933年便建成通車,橫跨海珠和越秀,是中國第一座鋼結構開合橋,光是用於橋身的馬丁鋼就用了1700噸。歷經數次戰火,它仍屹立在原址之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珠江兩岸的居民通行都得靠它。20世紀中葉,巴金旅居廣州,連接“河南”“河北”的海珠橋就成了他的必經之路,“每天至少走過海珠橋兩次”。他在散文中寫道:“從前沒有橋的時候,人就靠着篷船和電船往來兩岸。如今卻有一座大橋把這兩個不同的世界連接起來了。這就是新建成的海珠橋。”“我在中國都市裡見過的鐵橋,這算是最大的一座了。”

海珠大橋航拍。(圖/圖蟲創意)

這座當時“最大的鐵橋”不僅把兩岸人們的生活連接起來,還把海珠的工業搞起來了。因着水利之便,“河南”這個“老郊區”很適合用來發展工業,於是在20世紀50年代,一條全長不到6公里的工業大道在海珠的西南面建成。當其時,很多“廣東第一”“華南第一”甚至“全國第一”的工廠都匯聚在這條不算長的街道上,比如廣州航海儀器廠,其產品遠銷東南亞和澳大利亞;廣州造船廠,建造出華南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廣州造紙廠,其生產的新聞紙曾一度佔國內新聞紙市場份額的10%以上……除此之外,老廣們熟悉的萬寶牌電冰箱、虎頭牌電池、五羊牌自行車、雙魚牌乒乓球都出自這條工業大道,無數的工人每天通過海珠橋往返“河北”“河南”。1988年,海珠橋上的自行車潮更被稱爲“世界第九大奇觀”。時光荏苒,海珠早已不是過去的“老河南”。除了海珠橋,越建越多的橋樑,諸如解放橋、人民橋、江灣橋、海印橋、廣州大橋、獵德大橋、鶴洞大橋、洛溪大橋等,早已“架接”起海珠人走向遠方的生活,海珠區也憑藉18座跨江大橋成了廣州市跨江橋樑最多的區域。

獵德大橋。(圖/圖蟲創意)

昔日的郊區,早已化身爲交通最爲便利的中心城區之一。

低調的海珠,早已走在時代前頭

或許,對於廣州這個古老的城市來說,厚重的歷史事件多如牛毛,海珠區實在不值一提。但是單拎海珠區出來看,它的縱深度足以傲視羣雄,甚至曾帶領全國向前。海珠,你屬實有點深藏不露了。約莫在6000年前,廣州的一部分還是大海。如今在海珠的石榴崗路附近,還有一處七星崗古海岸遺址。海水慢慢從這裡退出,這裡就成了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深入陸地的古海岸。海珠區的大片陸地是從海里長出來的,海水退去後,留下一條條河涌,其中一條便是今天早已成了暗渠、在地圖上消失的漱珠涌。要是給漱珠涌“畫重點”,那麼重點就是:這個位於海珠西端、曾與珠江相連的地方,正是清朝中後期中國鉅富們的聚居地。

2023年6月21日,海珠大塘涌龍舟賽。(圖/視覺中國)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一道“一口通商”的諭旨頒佈,廣州十三行便成了接下來的85年裡中西方文明的唯一交流中心。十三行的商人富可敵國,其中兩位商人潘振承、伍秉鑑便選擇在與十三行僅一江之隔的漱珠涌(今海珠區南華西街一帶)定居。這兩位可不是普通商人,伍秉鑑更是當時的世界首富。有這兩位富豪帶頭,漱珠涌逐漸成了十三行商人的聚居地,熱鬧非凡。至今有歌謠唱:“郎從橋外打魚蝦,妾出橋頭去採茶。來往不離橋上下,漱珠橋畔是儂家。”除此之外,漱珠涌的人潮中還有被允許觀光的洋人,這一抹景緻也成了西方世界最早流傳的海珠印象。好巧不巧,幾乎在同一時間,命運同樣眷顧了海珠的東端——黃埔古港。

黃埔古港的落日。(圖/圖蟲創意)

當時遠渡重洋的商船不被允許進入廣州城內,它們必須停泊在城外的一處錨地。卸下的貨物則通過內河水路被運至十三行,再由廣州輸送到全國。這處被老天看中的錨地,正是黃埔古港。據《黃埔港史》記載,從乾隆二十三年至道光十七年(1758—1837年)這80年間,停泊在黃埔古港的外國商船共計5107艘——也就是說,平均每年有約63.8艘。陶瓷、茶葉、絲綢、琉璃、洋表、葡萄酒等各色貨物在此流轉。美國人亨特在《廣州“番鬼”錄》中讚歎道:“在世界上沒有哪個地方,比公司船隊集結在黃埔的那種景象更好看的了。各船的進口貨已起卸完畢,每艘船排成優美的行列,等待裝運茶葉……船上各物整潔,秩序井然,顯示出紀律和力量。”如今,在黃埔古港不遠處的琶洲,崛起了一座琶洲國際會展中心(也稱“廣交會展館”),裡面匯聚各國商品,不知這算不算曆史在海珠的東端完成了一個循環。

廣交會展館。(圖/圖蟲創意)

只要細心觀察,你就會發現,海珠抓緊每個時機,走在時代的前列:從具有“海上絲綢之路航標”之稱的“廣州三塔”之中的琶洲塔、赤崗塔,到足以載入歷史課本的漱珠涌、黃埔古港,再到近代的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工業大道……哪怕到了今天,海珠依舊沒有躺在功績簿上喋喋不休地叨唸過去的成就,而是不聲不響地再次站到了時代的前頭。比起廣州其他區,海珠區實在低調。2023年,作爲老城區的海珠竟也能做到GDP增速位居全市前列,你就知道,比起取得實際的成績,出不出名對於海珠區來說已經無所謂了。

生活在海珠,真的好舒服

作爲一線城市的區,海珠的“不紅”多少帶點慶幸。它有自己搞錢的區域,也有大城市該有的高樓大廈,卻一點兒也不妨礙海珠人享受生活。海珠特有的這套“生活哲學”,別的區還真學不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當初以工業起家的海珠,竟是廣州老城區中唯一集江、涌、湖、林、園爲一體的生態區。這並不奇怪,位於海珠區東南面的廣州海珠國家溼地公園以約1100公頃的面積成爲全國特大城市中心區最大的國家溼地公園。在城市中心建溼地公園本就奢侈,而海珠溼地更是奢侈中的奢侈。要知道,海珠區的面積不過90.4平方千米,而海珠溼地直接佔了約12%,這比例在老城區中算得上相當驚人。海珠溼地這個由湖泊、河流、沼澤、果園與河涌水網融爲一體的三角洲複合溼地生態系統,不僅是候鳥、魚類的家,還保留了最爲古老的嶺南基塘農業文化。

海珠湖公園的花海與廣州塔。(圖/圖蟲創意)

海珠溼地果園獨特的果基農業系統,是珠江三角洲唯一保留至今的獨特河網堤圍果林生態系統,其果園內種植的荔枝、龍眼、楊桃等果樹可考的歷史超過100年,是嶺南水果的重要原產地和基因庫。有了海珠溼地這個調節器,空氣自然不會差。在海珠,還有十幾個公園,比如莊頭公園、曉港公園、海印公園、洲頭咀公園,海珠區的綠化覆蓋率達到30%。不少寶藏街區更是綠樹成蔭,生活氣息十足,比如鷺江、江南西、同福路等。鷺江的上渡路、下渡路直達珠江,綠樹成蔭,街道兩旁的小吃店、零食店、茶樓、超市林立。在這裡,早上很容易遇到穿着背心、提溜着鳥籠的廣州老伯出門散步;晚上的珠江邊更是聚集着遛狗的居民。晚風拂過,珠江對岸的CBD燈火通明,觸手可及的煙火氣瞬間撫平了“社畜”的疲憊。

2023年11月19日,廣州有軌電車從一片花海的會展東站緩慢駛過。(圖/視覺中國)

具有同樣效果的還有同福路和江南西。比起北京路和上下九,見證海珠歷史開端的同福路就不那麼爲人熟知。它有海珠區現存最完整的騎樓羣之一,騎樓中的鐘錶店、鑰匙店、理髮店、涼茶鋪彷彿在訴說過去的光陰;而江南西則是吃貨們的美食商圈,用牛雜、腸粉、糖水和各國料理撐起海珠美食的半邊天。總體來說,海珠是一個非常適合逛吃逛喝的區。作爲老城區,海珠十分接地氣,物價低廉。在海珠最大的市場沙園市場,海鮮、肉類、蔬菜、水果、藥材一應俱全,還有5元一隻的鮑魚、16元2斤的花甲;在海珠的不少燒臘店,18點過後還有八折優惠活動,20元已經可以買到半隻手撕雞;在一些普通老街區,甚至還能吃到5元的魚蛋粉、3元的拉腸和10元的幹炒牛河,物價堪比三四線城市,對於打工人來說,這可謂是令人熱淚盈眶的存在了。

(圖/pixbay)

作爲被珠江包圍的島區,海珠搞起浪漫來也十分得心應手。在廣州塔下牽手、在珠江邊散步對於情侶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在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創意藝術區,坐在珠江邊,吹着微風,喝點小酒,感情就在不經意間醞釀;要是想搞點新意思,還可以去太古倉碼頭,在霓虹燈下漫步。海珠確實“不紅”,但它早在綠蔭、溼地、珠江、騎樓、美食中尋得自己的位置,沒有半分委屈。如此看來,這樣的“不紅”更讓海珠成爲獨特的腰線,是另一種世間難覓的幸福。

作者 黃加寶

編輯 謝秋如

運營 嘻嘻

排版 夏菁菁

原標題 《低調的海珠區,是廣州最舒適的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