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偉將軍、張偲院士開講啦!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 實習生 謝坤華 通訊員 王豐 王伍
7月17日,2023年“全國科學教育暑期學校”中小學教師培訓(廣州會場)開班儀式在華南師範大學舉行。本次培訓以“海天一色——科學教育中的跨學科與創新”爲主題,以海洋與天文教學爲主要內容,面向廣東、廣西、海南的150名小學科學教師開展爲期6天的科學教育教師暑期學校培訓活動。
開展形式多樣、參與性強的“做中學”研修
本次培訓匯聚多位科學大家、科普工作者、教師教育專家、科學教育教研員等,旨在通過專題講座、現場教學、探究實踐等,推動科技資源向課堂資源轉化,幫助參訓教師深化科學課程標準理解,感受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提升科學素養與科學教育教學能力。此次培訓班還對學員進行異質化分組,實現小學科學骨幹教師跨區域教育資源的整合,開展形式多樣、參與性強的“做中學”研修。當天培訓大部分活動依託直播和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將培訓課程資源面向全國中小學教師、校長、科技輔導員等開放。
以航天精神引領學生把實驗帶入太空
航天英雄、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利偉將軍爲學員帶來一個題爲“矢志航天,逐夢蒼穹”的精彩課堂。楊利偉首先闡釋了載人航天的意義,他表示,載人航天發展的首要動力是人類探索宇宙、拓展生存疆域的強烈願望,“它促使人類不斷奮鬥,將夢想變成現實,這一過程也極大推動了科技進步。”
楊利偉通過介紹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14大系統,對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歷程與建設成就進行了總結。他表示,中國載人航天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太空漫步”到“交會對接”,從天宮空間實驗室到空間站的建成,就是按照最初的規劃,一張藍圖繪到底,這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
楊利偉闡釋了航天員的信念和“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他表示,航天員不僅僅是一個職業選擇,它更意味着責任與國家的利益,“是祖國給予我們的強大的精神支撐,讓我們在面對困難和風險時得以堅持下來。”
講座的末尾,楊利偉講述了中國航天科普教育的現狀,他向參訓教師介紹了面向青少年的太空搭載實驗方案比賽,並對相關的內容要求以及科學性、安全性等原則進行了解釋,他鼓勵老師們積極引導孩子們參與載人航天的科普活動,引領更多的學生把他們的實驗帶入太空。
用全新的視角探索海洋未知
“我看到報道上說,廣東全面等待‘泰利’的到來,颱風這一自然現象就與海洋息息相關。”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偲作了題爲“探索海洋未知”的講座。他通過生動活潑的科學語言講解了海洋對人類的重要意義和海洋科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介紹了南海島礁等海洋生態保護建設成果,以及冷泉及其生態系統的研究價值,並以視頻的方式演示了開展海洋探索研究的工作裝置,爲學員打開了海洋世界的全新視野。
廣州小學生童趣拋問,楊利偉接招妙答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蔣雋 實習生 姚奕文 通訊員 黃健聰 羅力強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清石 劉穎穎 實習記者 劉浩靖
“您看到的太空跟《三體》裡描寫的有何不同?”“如果想上太空,我們小朋友要做什麼準備?”7月17日上午,在華南師範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合作組織和實施的2023年“全國科學教育暑期學校”中小學教師培訓《海天一色——科學教育中的跨學科與創新》期間,中國首位跨入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來到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參觀指導,激發了附小學子們對航空科學探索的熱情,點燃了孩子們的航天夢。
楊利偉一走進校園,映入眼簾的,便是濃重的非遺色彩與現代高科技深度融合的美好校園。穿着“宇航服”的附小學生和少先隊員們已經列隊,在校道上向楊利偉敬禮問好,併爲楊利偉戴上紅領巾,熱情邀請他在小朋友的宇航服上簽名。少先隊員迎上來,向楊利偉獻上鮮花,一年級小導遊牛浩然,爲楊叔叔和領導嘉賓介紹附小的教育特色。
五(4)中隊的男生馬赫愛看科幻小說,他製作了火星礦產研究基地模型,並問楊叔叔:“您真實看到的太空跟《三體》裡有何不同?”
這個很有思考性的問題得到楊利偉稱讚:“劉慈欣沒有去過太空,小說描述有幻想成分。現在人類的活動主要在幾百公里內的近地空間,我們看到的也並不是太空的全貌。航天員看到的太空跟小說中想象還是有差距,我們也希望經過探索能夠對外太空有更加深入的發現和認知。”
五(5)中隊的女生張書陶同學,帶着自己弟弟,一起向楊利偉發問:“如果我們也要上太空的話,應該做什麼準備?”楊叔叔提醒小朋友們:“太空對人類身體素質要求很高,所以小朋友首先要鍛鍊好身體。”
對於爲何問這個問題,張書陶機靈地回答:“科學老師又沒去過太空,所以要問楊叔叔。”
楊利偉一行還參觀了附小的校史館。對華師附小百年來爲廣東省基礎教育的發展作出的貢獻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編輯:鄭健龍
來源:金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