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大科研突破!近紅外探測器助力癌症檢測新紀元
陽明交大電子所副教授譚至善(右二)的團隊,成功提升近紅外光電探測器的性能,爲癌症檢測帶來新可能性,右三是文章第一作者賴昱璇。(陽明交大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陽明交大電子所副教授譚至善的團隊,成功提升近紅外光電探測器的性能,爲癌症檢測與生物醫學治療帶來嶄新可能性。這研究顯著提高探測器對弱光的辨識能力,未來有望精準定位腫塊或異物的位置、大小及組成,協助醫療專業人員制定更準確的診斷與治療方案。
譚至善說,近紅外光電探測器能吸收波長範圍爲700nm至2500nm的近紅外光,並將其轉化爲電信號。近紅外光由於波長較長、能量較低,具有穿透生物組織更深、對樣本損傷更小的優勢,同時在活體生物系統中幾乎不受背景自發螢光的干擾。這些特性使其成爲醫學診斷、手術和治療的理想工具。
在譚至善的指導下,碩士生賴昱璇成功開發了一項創新技術,她在錫基鈣鈦礦材料的頂部與底部引入大型烷基銨中間保護層,通過雙面鈍化,讓材料保持其穩定性及維持光電性能。
同時,也顯著降低材料缺陷密度、增強載流子遷移率,並最大限度減少界面處的非輻射能量損失,從而顯著提升薄膜品質。實驗結果說明了其在弱光偵測中的信號辨別能力極爲卓越。
譚至善指出,這項技術能提升醫療檢測儀器的精度與效率,特別適合用於650-900nm波段,該範圍內的光穿透性強且對生物組織的損傷低,有助於生物醫學影像及診斷技術的發展。
陽明交大說,這項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12月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Small》,其影響因子高達13,充分證明研究的創新性與學術價值。同時,也彰顯臺灣在半導體元件與感測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爲國際舞臺上的學術競爭力增添一筆亮彩。
陽明交大表示,這項技術的成功不僅爲醫學診斷與治療開闢新局面,也爲環保型光電材料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開創了近紅外光電探測器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