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技術升級 鹿茸年產25噸

2025年元旦起,紐西蘭進口鹿茸可零關稅輸入臺灣,而農業部也協助在地鹿農,從育種改良到產品開發都積極與產業合作,期盼能讓臺灣養鹿更上一層樓。(農業部提供/賀培晏臺北傳真)

面對紐西蘭零關稅鹿茸的挑戰,臺灣不僅產業界積極應對,農業部畜產試驗所也從育種改良、飼料優化、產品多元化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持,協助本土鹿農強化競爭力。畜試所表示,20年來鹿只養殖成本降低約3成,單一鹿茸重量更從12公斤提升至31至37公斤,而未來也將持續精進技術。

根據農業部統計,全臺2024年共有459間鹿場、飼養1萬2628頭鹿,2023年鹿茸產量已達25噸。單看產量,遠超紐西蘭鹿茸的3噸多,而讓臺灣鹿養殖技術蒸蒸日上的功臣,那便是農業部畜試所。

畜試所長黃振芳說明,臺灣養殖的品種以「臺灣水鹿」爲主,而紐西蘭則是「紅鹿」,水鹿鹿茸透過動物實驗研究發現,除了具有滋補養身、增強體力的功效,還有抗發炎、修復傷口等功效,而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下,臺灣鹿茸也有更好的推廣。

在人工生殖技術上,畜試所透過篩選優良種鹿、人工採精與配種,大幅提升鹿只生殖效率,使鹿茸產量倍增,即使近年鹿只數量下降,總產量仍持續提升,顯示育種技術成效顯著。

除了鹿只本身外,草料方面亦有提升,黃振芳表示,過往鹿只大多食用狼尾草,但狼尾草的栽種與採收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尤其是現今社會缺工嚴重,更成爲一大頭痛問題,因此畜式所也開發粒狀的芻料,不只更具營養提升鹿隻身體素質,也大幅降低人力成本。

市場開發方面,鹿茸過去多被視爲中壯年保健食品,受衆有限。爲擴大市場,畜試所積極開發益生菌、果凍膠條等保健產品,期盼讓各年齡層更容易接受鹿茸,提升消費市場認知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