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毀了孩子,那就從《抓娃娃》做起

全文長 46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4分鐘

寫在前面:

孟母三遷的故事流傳已久,爲了養育孩子,家長也往往願意爲孩子尋找適合成長的環境。

那倘若資金雄厚,能不能像《楚門的世界》那樣給孩子營造自己想要的環境?

近來熱映的影片《抓娃娃》就講述了,富豪馬成鋼爲了讓孩子成爲繼承人,不惜動用大量人力,在曾經的破房子,給孩子營造了一個貧窮的世界。

可結果卻是,馬繼業覺察到自己被操控,最終並沒有如父母所願進入清北,而是到了體育學院。

(本文包含大量劇透,請謹慎下滑。)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衆號:童行書院(ID:tongxingplan)

童行書院是爲3-12歲孩子提供系統性通識教育的課外學院,致力於成爲兒童通識教育的引領者。

1

大號練廢,小號接力

馬大俊是馬成鋼的大兒子,在學業上一無所成,馬成鋼因此覺得放任孩子生活在富裕的環境中無法促使起健康成長,他回想起自己曾經走過的路,決定窮養自己的二兒子,並把二兒子改名爲“繼業”,想讓二兒子繼承自己的家業。

在老屋中,馬成鋼對於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管控是很嚴格的。可繼業看到了別的小孩在玩電子遊戲。隨後外出買菜時,繼業買了平板,並在家中偷偷玩遊戲。

這可讓馬成鋼以及一衆幕後人員慌了神。

孩子的表現與家長的好期待不符,家長想要驅動孩子努力,可是家長的努力沒能形成孩子自己的內驅。

孩子不想按家長的做法來,只想盡一切可能去玩。

我不免想到侏羅紀系列電影中的臺詞——生命總會自己找到出路。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饒是一羣人層層布控,只要孩子想玩,總是有方法的。

想必大家也有類似的經驗,孩子在學習上不怎麼操心,只要涉及玩,什麼鬼點子都能給用上。

這正是孩子天然的內驅力。

而馬成鋼等人卻是以愧疚教育的方式,讓繼業認識到自己做錯了。繼業爲了承擔責任,選擇撿瓶子來彌補損失。

何爲愧疚教育呢?直白來講,就是讓孩子總覺得在欠着自己。

比如我身邊就有個孩子曾和我提到過,她和母親去外邊吃飯,她點了一份涼皮,而母親只買了個餅在一邊吃。

彼時,她實在不知道自己如何能吃得下。實際上,她家家庭情況可以,並不用如此節儉。

這樣的做法也許可以換來孩子的孝心。但,從根本上,孩子並不是從正向的行爲裡自發的產生“尊敬”“感動”,今後當孩子回憶起這個場景時,心裡也一定會有不適感,進而還可能產生反感和抗拒。

愧疚教育是把孩子本身的內驅力強行壓制,換以情感綁架對孩子進行要挾。

並且,繼業所處的環境還是由衆人精心設計好的。

穿幫多了,自然會露餡。

在整個教育團隊中,扮演繼業奶奶的李老師是很重要的一員。

一方面,她假裝臥牀不起,並且用《弟子規》中的話語,以及自己的行動讓繼業有孝心;另一方面,她處處把控着繼業的教育方向,關心繼業教育的點滴。

一晃,繼業臨近高考,卻在放學途中看到了在打籃球的奶奶,他本來就因爲覺得自己的人生被操控而困惑,看到這一幕他更是不敢相信。

最終,馬成鋼爲了不影響孩子高考,只能讓奶奶被死亡。

整部電影的荒誕與諷刺也在這裡達到了頂峰。

葬禮的主持人是借用隔壁婚禮上的司儀,衆人滴眼藥水裝作流淚,李老師準備躺好最後一班崗。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繼業真的因爲奶奶離世而傷心。

可繼業真摯的情感還是被利用了,葬禮主持人說起奶奶的遺言,意思奶奶的靈魂先到清北經管系的上空等着他。

影院內一片笑聲,而我卻感到很窒息。

我開始代入繼業,想到他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會是怎樣。

人,無法容忍自己被欺騙。

哪怕,那聽起來像是善意的謊言,並不是所有的傷害都能這麼輕飄飄地消解。

我們所處的世界不是真空、無菌的。

倘若父母總是“爲了孩子好”,奢求爲孩子排除一切外界干擾。這本身就不合理,穿幫是早晚的事。

其中父母對孩子的欺騙與隱瞞,勢必會讓孩子站在父母的對立面,並且再也不願相信父母。

埋下欺騙的種子,澆灌不出信任的花。

高考到來,看起來繼業立志考上清北,而實際上他第一場考試沒有答題,只在試卷上畫了一隻鴿子,提前三十分鐘交卷,準備探索真相。

他精心設計了自己被綁架的事情,調虎離山,等父親一衆人找他,他卻回到家中,發現了多年來操控着他人生的後臺。

報警燈響起,屋子亮了,繼業心中卻黑暗了。

只見,屋中有對他方方面面的分析,涉及身體狀況、微表情、日記,乃至筆畫書寫等多方面。

他開始眩暈,過往的一切瞬間崩塌。

直到父親一衆人出現,攤牌之後依然鼓勵他來年繼續考清北。只是第二年,他去了體育學院。

結尾,馬成鋼並沒有表現出對繼業的任何歉意,而是決定再給繼業要一個弟弟或者妹妹,繼續着他未竟的教育大業。

好像,孩子不是有血有肉的生命,而是娃娃機中的娃娃那樣,一個不滿意,再換一個抓就是了。

2

成爲風,而不是做風箏

影片的片尾曲《我想當風》,可謂很直白地點明瞭孩子想要的教育方式。

歌詞越美好,越會顯得現實中好的教育方式是多麼稀少。

向下滑動閱覽

那些爲你好的話 我聽夠了

你怎麼那麼不懂事

我懂得太夠了

我就是因爲太懂事

有好多話從不敢當面對你說

問你爲什麼 你爲什麼

人生最大的對手

是小時候的你

可你都未成的夙願

爲什麼交給我

小風箏要往哪裡飛

飛多高多快你都已經安排好

可我不想當風箏

我想當風

你別管我 管我去哪

我都在找到自己的路上

再見了 不要悲傷

送你 喜馬拉雅的月亮

我想當風

你別管我 管我去哪

和同伴點亮篝火等極光

等不到 也很快樂

不在計劃內的光

才值得我勇敢的前往

一顆大樹的枝椏 有不同的形狀

同一盞燈下的問題

有不同的解答

同一片屋檐下的人

別互抄答案人生各自交卷吧

Hey我不想當風箏

我想當風

你別管我 管我去哪

我都在找到自己的路上

再見了 不要悲傷

送你 喜馬拉雅的月亮

我想當風

你別管我 管我去哪

和同伴點亮篝火等極光

等不到 也很快樂

不在計劃內的光

才值得我勇敢的前往

我想當風

你別管我 管我去哪

沒有風不能衝撞的方向

小島上 樹影搖晃

送你 七點的海和朝陽

我想當風

你別管我 管我去哪

去莽莽撞撞心動與受傷

別流淚 爲我鼓掌

那纔是我要的愛

別爲我好請爲我叫好

你別管我 管我去哪

再見了 不要悲傷

送你 喜馬拉雅的月亮

我想當風

你別管我 管我去哪

別流淚 爲我鼓掌

那纔是我要的愛

別爲我好請爲我叫好

無疑,馬成鋼在事業上很成功,可他的教育方式卻很值得反思。

繼業在與父親的對峙中說:“你們是哪位老師,牆上沒介紹你倆。”

這句話的力度在於,父母的身份開始消解,轉而承擔着教育的重任,而實際上他們並不懂教育。

馬成鋼卻說:“我給你鋪的路,走上去就是頂峰。”

問題是,風箏雖然可以飛很高,但總是有一根線在牽着,這總是顯得不是那麼自由。

孩子不願做風箏,而想自己成爲風。

當然,換一個角度而言,並不是說父母就真的對孩子撒手不管。父母可以成爲孩子的“線”,但那應該是“退路”,而不應該是“桎梏”。

“你以爲是我操控了你的人生嗎?實際上是你操控了我們的人生。”馬成鋼向繼業訴說着自己的委屈。

哪怕到了這裡,馬成鋼還是在用着愧疚教育。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能更爲相互的退路該有多好,何必處處要拘束對方呢?

繼業終於不管衆人走向了外邊的真實世界,馬成鋼眼見此刻無法阻攔孩子。

他喊了一句“晚上還回不回家吃飯了”,好像過往的一切都可以在這句話中消解似的。

觀影后,我問十歲出頭的小弟有什麼感想。

他想了想,說:“內容精彩,非常有趣,還有很多知識,搞笑又讓你印象深刻。”

聽完,我心中一涼。不是說這個回答不好,而是這個回答在某種意義上的好讓我有電影與現實交錯的感覺。

這是被規訓的結果。

我隱隱有些期待別的回答。

於是我問道:“你喜歡那種教育方式嗎?”

小弟坦言:“我不大喜歡,孩子知道後會特別難受,爲什麼這麼多年不直接說出真相。”

我開始發現小弟說出了心裡話,我並不願止步於此,緊接着問:“你接受的是不是這種教育?”

小弟可能沒有聽很懂,接着說:“總有些事情在瞞着孩子,會讓孩子思想外扯。”

之後對於“你想要怎樣的教育方式”這個問題小弟還是無法回答。

過了一小會,小弟補充:“一些會覺得天理難容,一些會覺得因爲父母想培育自己。”

我問:“你有沒有想過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加自己身上了?並且你看那兩者哪種會多一些?”

小弟回答後者。

對話到此爲止,思考沒有停止。

看這部電影需要連帶着觀影的環境一同品味,周圍人的反應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們的教育觀念。

無疑,該片作爲喜劇自然是要抖包袱,埋笑點。觀影人羣中此起彼伏的笑聲也顯示出影片在商業上的成功。

我甚至聽到有小孩笑太大聲,以至於整個場內都能聽到。

可惜我不知道觀衆在笑聲之外是否會有一些反思,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是否有值得改進的地方。

或者是在隱形中默認了這點,以一句“這都是父母的良苦用心”草草了事。

電影中繼業和父親有這樣的對話——

爸,我腳好像好了,我自己走。

爸爸推你走,能走得更遠。

到了結尾,繼業再次表明想自己走路的念頭。

“以後的路我想自己走。”

繼業看着外邊玩水的孩子,不管前面的水,一步步踏進去,他的臉上洋溢着笑容。

真實的世界並不是無菌且被設計好的,長期生活在被操控的世界中,那些驅動只能是由外在賦予。

等到接觸真實的世界,如果不能自己用內驅力去應對困難,結果可想而知。

我分明在影片中看到孩子內驅力的自然呈現,不管是結尾馬大俊登頂珠穆朗瑪峰,高喊“老馬,我不需要你瞧得起我了”。

馬繼業毅然選擇了體育學院,延續自己曾經的夢想。

馬大俊或許是容易被忽視的人物,可一旦代入其中,會發現縱然他衣食無憂,不會像父親小時候那般在生活上受到肉體的磨難,但是他遭受了精神摧殘。

他的心中始終窩着一團火,渴望與父親對抗,卻又害怕失去經濟來源。

因此當父親不讓他創業,只讓他健身的時候,他反應很過度,直接選擇了高難度的登頂。

做這些只是爲了得到父親的認可,雖然嘴上說着不需要這些。

繼業的綁架是自導自演的,影片運用了敘詭讓觀衆認爲是馬大俊做的,因爲這樣也很合理。

只是,馬大俊對同父異母的弟弟並沒有仇恨,他想反抗的對象是父親。

由此可見,馬成鋼的教育方式傷害的對象不止繼業。可惜,說不定還會有下一個。

特別想再提的是,繼業的內驅力還在於,當他知道自己可能處在被操控的世界中,他會用自己的方法找尋真相,而這是衆人無論怎樣層層佈設都無法抵擋的。

你看,自發的內驅力是多麼強大。

怎麼把自發的內驅力轉化成實際的動力呢?通俗一點說,就是怎樣讓孩子從“就愛玩兒”,變成“願意學呢”?

作爲一名老師,我時常願意觀察學生的狀態,並且會在適當的時候略微推動一下。

之所以只是略微推動,是因爲我相信孩子本身就有求學的念頭,只是被掩蓋了。我稍稍點燃引線,就足以引爆他們的小宇宙。

班中有一個學生在剛上五年級就開始每天發讀書視頻。之後,我就告訴她要不她每天負責劃定當天要讀書的內容。

“予以重任”後她除了某天停電斷過一次外,從未停止。

現在已經到了暑假,她還問我要不要還發讀書的內容,我告訴她你們已經要上六年級了,發不發都行,全看你們自己。

而今,她依然天天讀書。

實際上她最終語文成績已經接近優秀,而她之前常常不及格。

我並不是想說成績高就怎樣,而是想說這只是水到渠成,並且相信她以後的成績與能力都會穩步提升。

而對比影片當中,衆人爲了培養繼業養成讀書的好習慣,他們每每出現在繼業眼前,都是在拿着書本。

饒爲有趣的是,晚上他們陪繼業看書,實際書後都是手機。

我並不相信這種虛假的陪伴能讓孩子養成真正的讀書習慣。

如果父母給孩子提供的只是虛假的氛圍,那孩子將會無法信任父母,並且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自驅力和責任心。

真誠纔是必殺技。

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我時常提醒自己放下好爲人師的情節,儘量避免在一些人生抉擇上影響到他們,想讓他們做出自己願意的選擇。

因爲只有這樣,他們的人生才能不是擰巴的。

被編程好的機器人尚且會出現故障,更何況是富有生命力的孩子?

究竟是在設計娃娃,還是在策劃謀殺?

有些傷害一旦形成,是一輩子的事。

風並不需要線的掌控,它想往哪裡吹就能去哪裡,一旦有了掌控,那就只能是風箏。

我始終相信,孩子能夠自己吹起風,轉動世界的風車。

【童行書院(ID:tongxingplan)】由世界科幻雨果獎得主郝景芳發起,涵蓋科學、人文、藝術、思維4大學習領域,爲3-12歲兒童提供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通識啓蒙課程,通過探索型跨學科融合學習,讓兒童思維寬廣,思考深入(think big, think deep)。

童行書院

系統性通識教育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來源丨童行書院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爲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爲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