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社論:精兵簡政應對地方財政緊平衡
當收與支發生衝突時,精兵簡政就成爲必然。
最近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佈報告稱,受產業轉型和房地產市場影響,多地進入長期財政緊平衡狀態,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財政矛盾逐漸凸顯,財政可持續性逐漸變差。
具體數據爲,今年上半年,31個省市地區財政自給率較2015年出現一定程度下降,近一半地區財政自給率降幅超過10%,一半地區財政自給率低於疫情前水平,1/3地區財政自給率低於去年;今年上半年僅上海市實現收支盈餘,有17個地區的財政自給率不足50%;在稅收收入和土地財政下滑且債務發行放緩的背景下,非稅收入成爲地方政府可以自主拓展的唯一途徑,與轉移支付收入共同彌補財政收支缺口。而非稅收入的增長主要源於各地加大資源資產處置力度、查處大案要案等罰沒收入。
而非稅收入持續增長、佔比持續提升,將可能損害到當地營商環境,並進而阻礙當地經濟發展潛能的挖掘,且不論是資產處置,還是罰沒收入等,既不可持續,又增加了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的難度。
因此,各大省級部門持續出現財政收支緊平衡之際,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應成爲各地必選題。
爲紓緩各地日益凸顯的財政緊平衡,近年來中央着力於重塑重構央地財事權匹配關係,而要真正有效推進政府財事權相匹配的財稅、財事體制改革,治本之策就是要推動政府職能的根本轉型。這也需要進一步釐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真正讓政府與市場各司其職,杜絕政府角色的混搭,通過在公共服務和經濟社會秩序的程序正義護衛等方面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而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鑑於當前經濟面臨的最爲突出的問題是有效需求不足,居民缺乏充足的可支配收入和有效購買力,以及社保等民生保障有待完善,有效紓緩地方政府財政緊平衡關鍵是要加快推動公共服務型政府轉型,加大社保等民生服務投入,提高人們抵禦未來不確定性風險的能力,提高人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能力。
增加社保等公共服務投入,公共民生的邊際投入對整個經濟績效的邊際收益提升將更爲明顯,更有利於紓緩經濟所面臨的有效需求不足問題。
而政府公共服務職能轉型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就是精兵簡政、簡政放權,通過政府公共服務轉型,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減少政府監管對微觀主體活動的不必要干擾,帶來的就不僅僅是政府財政支出的降低,而且還將有助於爲經濟活動卸下輜重,構建良好的營商環境,讓企業輕裝上陣。
202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嚴肅財經紀律,加強財會監督,嚴禁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堅決制止鋪張浪費。各級政府要習慣過緊日子,真正精打細算,切實把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用出實效來。”202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中更明確指出:“落實黨政機關要習慣過緊日子的要求,嚴控一般性支出,可以省的錢一定要省,不該花的錢一分都不能亂花,堅決防止大手大腳花錢、鋪張浪費。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基本民生財力保障,既用好有限的增量資金,更下大力氣盤活、調整存量,將使用效果不好的資金騰出來用於保重點。”
因此,應對地方財政緊平衡,治本之策是基於政府公共服務職能轉型,推進政府精兵簡政、簡政放權等改革,進而與民生息。政府公共服務角色的迴歸,帶來的將是欣欣向榮的經濟活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