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社論:敬畏與相信,應是資本市場底色
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國內資本市場亟須重構敬畏之心。
2024年開年,中國資本市場在苦練內功的同時,出現了兩個令人深思的事件:一是中國證券集體訴訟和解第一案塵埃落定,科創板上市公司澤達易盛的7195名投資者獲賠2.8億元;一是15日國內投資者溢價買入日經225指數ETF,顯示出較強風險偏好,同時投資者對A股體現出避險情緒,市場流動性匱乏問題突出。
市場究竟是偏好風險,還是迴避風險,當前市場的這種矛盾表達看似令人費解,但我們首先要本着存在即合理的基調去尋找解釋框架,而非一遇到這種現象“背離”就歸罪於市場非理性,甚至市場失靈;然後本着“矯枉必將過正”理念,拓展權力邊界以修復所謂市場失靈。
其實,投資者願意爲確定性損益搏擊,而止步於不確定性損益,是人之常情。國內資本市場呈現流動性匱乏和變現能力邊際遞減態勢,愈發令投資者難以清晰辨識何爲風險何爲不確定性,令投資者謹小慎微。
資本市場最擊中人心的是交易自由度和能動性,不論基於何種善意,資本市場治理的本質訴求都是疏溝通渠,任何封堵策略,不論基於何種善意,都將損傷資本市場公信力。
當前不論是成熟資本市場,還是新興資本市場,敬畏市場的可信允諾機制是其健康成長的標尺。其中,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最需填補的一個短板是,對市場自發擴展秩序的護衛。
註冊制前,資本市場運行邏輯是各方都對標上市標準輔導企業,而不管這樣的上市標準是否是投資者所偏好的,這導致不少上市公司最爲高光的時刻就是IPO,上市過後就進入了業績平滑甚至衰退期。
註冊制後,上市標準還給了市場,投資者具有用手投票選擇自己中意的上市資源之機會和可能;不過,投資者在市場的這種選擇自由,尚需信息結構、溝通渠道和評價表達機制等可信制度的保障。
比如,國內股市也有不少市淨值低於1的上市公司。對交易所來說,破淨上市公司佔用上市資源,最爲直接的影響就是削弱資本市場流動性變現能力,削弱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如何處理和對待破淨上市公司,考驗着中國資本市場。
當前可護衛投資者選擇自由的中國特色集體訴訟制度、辯方舉證制度,以及爭議和解制度等都已搭建。如最近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有限責任公司代表7195名投資者與澤達易盛等達成了集體訴訟和解協議;不過,這一制度的執行力度和覆蓋範圍等尚有待市場檢驗。
當然,無論是政策,還是法律和制度,都旨在維護市場公平、公開、公正和透明的秩序,而中國資本市場最需糾正和清理的,是要相信投資者能爲自己的行爲負責,有能力捍衛自身權益。
敬畏市場、相信投資者能爲自身行爲負責,是中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底色,唯有讓市場潤浸在敬畏與相信的可信允諾之制度場域下,資本市場才能真正具有整合經濟社會分散知識的能力、識別和管控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