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東北農村媽媽,決定掌握自己的方向盤

作者 |胡不喜編輯| 車卯卯、劉奕然

一條女性獨立的道路

百年前,東北作家蕭紅曾感嘆:“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邊的累贅又是笨重的。”在帶有自傳色彩的《呼蘭河傳》中,她提到自己母親和祖母時,時常帶着苦味。

時過境遷,得益於工業化、城鎮化和教育普及,女性地位不斷提高,成長於呼蘭河流域的東北女性,已然變了模樣。

廣闊的東北平原

在一年中有四個月都飄雪的黑土地,生命力和勇氣像是火種,能點燃的不僅僅是爐竈,還有女性的堅韌力量。

35歲的單親媽媽,決定回村

35歲的趙秀明,是從呼蘭河流域成長起來的女人,冰天雪地的黑土地似乎天然給予這裡的女人意志的獨立與強大。

在村裡從小幹農活的她,習慣把頭髮全都紮起來,拾掇得十分利索。同樣利索的,是她對待生活的態度。三年多前,她在快手發佈的第一條視頻寫道——

“女孩子學開車不是多喜歡車,而是想去哪裡不用麻煩別人,副駕駛雖然舒服,但手握方向盤更踏實。”

三年多前,明明姐在快手發佈的第一條視頻

三年過去了,趙秀明擁有了另一個身份——明明姐,這是150多萬老鐵粉絲對她的親切暱稱。如今,這位樸素的農村女性,正用她的力量改寫自己的命運,也綻放出一個新時代農村女性的絢麗多彩。

“我希望讓東北的好產品被更多人看到,讓家鄉好產品走出去!”今年8月的一場直播,她的單場GMV突破1000萬,成爲黑龍江綏化小城的新“傳奇”,成功帶火了包括海倫豆油、綏化麪包、嫩江滷鵝、哈爾濱紅腸等多個東北特產。通過短視頻和直播,明明姐正在讓黑土地的美好,被更多人看見。

但故事的開頭,並不盡如人意。

2022年1月4日,是小寒前一天,黑龍江省綏化市望奎縣的氣溫低至零下三十度。這樣的天氣,東北人習慣縮在自家炕頭上“貓冬”。

明明姐對這個日子印象格外深刻,那是她外出打工多年後,終於再次回村的日子。那年,她即將步入35歲。

2022年1月4日,明明姐第一天回村

人生,似乎也從此分成了上下集。故事的上集,是離婚負債、單親帶娃、異鄉打工……而下集,是她擺攤創業失敗之後,毅然選擇帶着現在的丈夫“四哥”一起回村,重新開啓生活。

回村,是退路,也是心心念唸的願望,“太希望能和爸媽還有孩子待在一起了。”

儘管因爲沒錢,她回村買的是1萬塊的“破房”,屋外寒風呼嘯,平房也四處漏風,但當蔚藍的天空下,乳白色的炊煙裊裊升起,「家」的意義,在這一刻具象化。

0策劃,她把這隨手拍的視頻發到快手上,卻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收穫了百萬播放量,粉絲數也從0漲到了2000。“不如用短視頻創業,我給了自己一年的時間試一試。”

就這樣,和當年爲了還債孤注一擲跑去600公里外的陌生城市一樣,她全心做起短視頻來。而這次不一樣的是,身邊圍繞着愛人、家人、鄰居和朋友,她不再孤軍奮戰。

明明姐的視頻,記錄着村裡簡單而美好的生活

修整房子時,鄰居二大爺親自監工,盯着屋裡的燒竈坑和取暖,旁邊家小媳婦時不時也來搭把手,一個早上能連續迎來幾波人。

冬去春來,房子和小院慢慢成型。院子裡的故事,也逐步從最初的小兩口甜蜜日常,到四口之家的幸福時光。如今,這個小院已承載了更多鄉村親友的歡樂、團結與善意,如同一版現實裡的「令人嚮往的生活」。

濃濃的人情味兒,是鄉村給予漂泊者的慰藉,賦予「回家」兩字以真切。

明明姐的視頻裡,鄉村生活簡單而溫情,消解遠在異鄉者的鄉愁,讓人迴歸「家」和「故鄉」,常有粉絲留言:“彷彿回到了小時候,很純粹的快樂。”

蝴蝶扇動了村莊的新風

動容的,不止是遠方的粉絲。小小的村莊,也在改變着。

明明姐的老家望奎縣,是藏在大興安嶺南麓的小城,也是綏化市下轄十個縣級行政區裡,面積最小的縣之一。呼蘭河蜿蜒流轉,如一條玉帶,將這裡與綏化市隔開,通肯河、努敏河、克音河同時滋養着這片肥沃的寒地黑土。

由於傳統農業爲主,截至2023年,望奎縣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爲兩萬元左右,大部分年輕人外出務工。明明姐的老家廂蘭頭村,常住人口只有2000人上下,留下的多是老人。養豬、養牛、種玉米,是村裡人的主要生計。

莊稼地過去是村裡人的全部指望

最初,村民們並不理解明明姐在做什麼,大家都在忙着下地開墾、養豬養雞,她卻像個“蝴蝶”一樣,在田間地頭都在舉着手機拍攝。隨着粉絲增多,並在粉絲鼓勵下開啓直播帶貨後,“靠手機也能掙錢”的新觀念也進入了村子。

明明姐的大哥大嫂,是最早轉變觀念的村民之一。以種植水稻爲生的他們,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起早貪黑,土裡刨食,但因爲沒有銷售渠道,辛苦種出的東北大米,卻可能賣不上價,甚至賠本。

2023年的糧食豐收季,在妹妹的勸說下,夫妻倆第一次嘗試把稻米搬進直播間,卻引來五湖四海的粉絲購買。一場直播,便賣完了一倉庫的大米,給了小村子一個巨大的震撼。

那一年,種地多年的大哥大嫂第一次沒爲大米發愁,“這麼好的新米,可算都賣出去了。”

‍一望無際的稻田

藉由明明姐的線上東北“小賣部",廂蘭頭村的田間物產,得以被外面的人看見。“不敢說哥哥會賺什麼大錢,但最起碼一年辛苦到頭,不會賠。”說到這裡,明明姐底氣十足,這種帶動家人鄉親共富的踏實感,是短視頻和直播給她帶來的成就感。

生在東北,長在東北,明明姐愛着自己腳下的土地,也主動向粉絲推薦來自東北家鄉的特產。綏化的老麪包、海倫的豆油、嫩江的即食滷鵝、哈爾濱的紅腸,一樣樣東北特產被她搬上直播間。

明明姐在直播間推廣家鄉產品

在一次直播中,當推廣起綏化老麪包等家鄉特產時,明明姐十分動情:“這個麪包我們當地孩子從小吃到大,實打實的用料,品質非常好,我非常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我們綏化當地的好產品。”

在她眼中,如果能讓東北的好產品更多人看到,產業能發展起來,就能帶動更多人就業,像她這樣的“東北孩子”就不用在外漂泊,大家能回到家鄉發展,在家門口實現美好生活。

真性情的她,不斷用真誠吸引粉絲,快手社區的老鐵們也給予了她力量。“大部分快手用戶,都是特別有人情味的,就是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他會鼓勵你,當你好的時候,他會希望你更好。”

明明姐感慨道,是老鐵們的善意與信任,支撐着他們長期記錄生活,逐步探索新的事業版圖。比如,她首次踏足直播電商,即便當時粉絲體量不大、議價能力欠缺、預熱物料有限,單場銷售額卻做到150多萬。

直播帶貨讓明明姐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她也開始試着去幫助更多的人。2022年起,她積極投身公益,助農、助學、捐款、救災一樣不落,獲得了政府辦頒發的“愛心企業”、“鄉村振興帶貨官”等榮譽,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社會責任感和家鄉情懷。

2023年黑龍江大水時,明明姐帶着家人捐物救災

“能貢獻自己的一點社會責任,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儘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作爲主播,我也希望承擔起應盡的責任,通過自己去影響粉絲們,讓更多人投身於公益事業中。”人與人之間善意的正循環,是明明姐和粉絲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

更多的她們,閃耀出蓬勃力量

在廂蘭頭村,「奇蹟」不止一個。

“第一個螃蟹很難抓,很扎手。”但明明姐啃下了這塊硬骨頭,也爲親友們探明瞭路。在她回村一年多後,她的表姐桃紅姐在家人的鼓勵下,來到望奎老家向表妹取經。“因爲父母年齡大了,想一邊記錄生活,也可以照顧父母,做起來了也多了份工作。”

而明明姐也毫無保留地提供幫助,選題、策劃、拍攝、運營……“獨木難成林”“衆人拾柴火焰高”是她最樸素的想法,除了表姐,還有鄰居燦燦、95後學員王大寶、弟媳婦娜娜……

走出去的人回來了,留下來的人也有了新奔頭。廂蘭頭村逐漸擰成了一股繩,孵化出了「大家庭」般的賬號羣。不論是75後、80後,還是85後、95後的女性,都能在全新的舞臺上,閃耀出屬於新時代農村女性的蓬勃力量。

不止在綏化,更多傳奇故事在這個時代發生。

在綏化200公里外的小城伊春,從四川遠嫁而來的王北四,也將農產品搬進了快手直播間。她挽起袖子,麻利地幹着農活:安置大棚膜布、起鍋燒油滷豬肘、熬驢皮做阿膠……短短一年,幫助當地菌農賣了十萬斤木耳。

長白山腳下,90後森林姑娘劉佳寧,分享着山裡的美景、美食、生活趣事。野菜、藥材、蘑菇、野百合、黑豬肉,成了直播間裡的搶手貨。她找到了自己的廣闊天地,還帶着鄉親們一起提高了收入。

堅韌的東北女性,凝聚成閃耀力量

短視頻、直播的興起,讓生活在這片黑土地上的女性有了新機會。越來越多的她們,拿起手機,記錄生活,推廣家鄉的農副產品,走出了女性獨立的道路。

有時,明明姐也會暢想將來要在家鄉建設自己的工廠,讓年輕人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到那時,這片凍土將不再沉寂。

結語

紀念女性主義先驅波伏娃的一部紀錄片中說道:這個人物吸引我,是因爲她的自由,是因爲這個女人選擇了真正地去生活、去愛。

當巴黎奧運會緩緩升起的女性主義雕像被世人視作旗幟,而在8000公里外的黑土地,生活於此的更多農村女性們,雖然無法具象女性主義的詞彙和定義,但她們用自己真誠和勇氣去實踐了女性獨立的道路。

目前,明明姐已經拍攝了860多條視頻,擁有了155萬粉絲。回想兩年前回村的那個寒冷的冬天,輕舟已過萬重山。

當初那條記錄開車的生活視頻,早已被淹沒在了主頁裡。可是依然有粉絲,會在睡不着的夜晚,翻出這條視頻,反覆回看。她們將這裡當作和明明姐相遇的“界石”,打卡留言。

有人在評論區重複着寫下:“副駕駛雖然舒服,但手握方向盤更踏實。”這些平凡的女性,在遙望明明姐時,也在默默鼓勵着自己,攥緊生活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