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春秋(之二)

楚建鋒(教師、雜文家)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說,頤和園的亭臺、長廊、殿宇、廟宇、小橋等人工景觀,與自然山水和諧互生,藝術地融爲一體,堪稱中國風景園林的傑作。

天地悠悠,大象無形。藝術幻化爲山水景象,景象迴歸於自然之美。就這樣,藝境之頤和園誕生了。就這樣,頤和園與人類的心靈萬化冥合,成爲中華大地舉世無雙的人間大美。

七裡成泊。

“何處燕山最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清乾隆帝筆下的頤和園之美,美在昆明湖。水域面積佔頤和園面積四分之三的昆明湖,讓人想到了《管子》的“水者,地之血氣”。吉地不可無水,山不離水,水不離山。一湖昆明之水,不但讓頤和園水色一天,美景無雙,更讓西山有了山水情懷——層巒疊嶂中,一湖水把玉泉山與萬壽山山水相連,使一山(萬壽山)一水(昆明湖)的頤和園,有了靈動之氣。

現在的首都北京,先爲諸侯國薊和燕的都城。遼在薊城和幽州城的基礎上,建起了南京城。公元1115年,興於東北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推翻遼,建立金政權。隨後(公元1126年),金滅北宋,坐擁大半個中國與南宋對峙。公元1153年,金把都城從千里之外的黑龍江阿城,遷到早已垂涎三尺的“北京灣”——“以遷都詔中外,改元貞元,改燕京爲中都,府曰大興”。從此,開啓了北京作爲大國都城的新紀元。

都城,是一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中心,也是人口的重要聚集地。都城“逐水而生”,隨之水成爲都城的命根子。此前,燕京西郊的“西湖”(今廣安門外蓮花池)水系,大致可以滿足遼以前的城市供水需求。中都的建立,城市用水需求成倍增長。故而,海陵王以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爲藍本,把遼燕京的東、西、南三面向外擴展,引西湖和洗馬溝(蓮花河)水入護城河,建起了一座深壕環繞、裡外三重的都城。同時,把目光投向了西北郊外西山腳下豐富的湖泊和泉脈,再引城西的百泉溪、麗澤泉等平地泉流作爲水源的補充。在此基礎上,嘗試把西山腳下的水源水系與中都的城池、園囿聯繫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中都水運保障體系。

“泉迸湖底,伏如練帛,裂而珠之,直彈湖面,渙然合於湖……”這是《帝京景物略》對西山支脈玉泉山豐富泉水的記載。有“神京右臂”美譽的西山,是北京西部山地的統稱,是太行山最北的一段山脈,居太行之首。西山所處的太行山脈和北部的燕山山脈,是北京五大水系的發源地。永定河、拒馬河、潮白河、溫榆河和泃河,從西北山區流向東南,分別流入渤海,使北京有了“前挹九河,後拱萬山”之美譽。

西山,在若干億年以前是一片海,後來大海底部地殼突起,西山開始形成。中生代,這裡受到強烈造山運動影響,發生劇烈的褶皺和火成岩的活動,逐漸形成了今天的西山。因山體大多是石灰岩,透水性好,古時又有良好的植被環境,水土保持得比較好,故能吸收大量的天然降水。而且,永定河擺動過後在沖積洪積扇的山前有了溢出帶,使留於地下的潛水從石縫中間斷冒出,泉流密佈,形成衆多泉水而滋潤着北京。

據北京《泉志》載,粗略統計,西山有泉一千二百多處。因而,有了金章宗在西山留下的“八大水院”,其中有位於鳳凰嶺,現稱黃普院的聖水院;位於妙高峰山麓,現爲法雲寺的香水院;位於陽臺山,現稱金山寺的金水院;位於陽臺山南麓,現稱大覺寺的清水院……爾後,“八大水院”成爲燕京八景。

香水院是圍繞玉泉山和玉泉山涌出的湖泊爲主體的建築羣,這裡“以茲山之泉,逶迤曲折,蜿蜿然其流若虹”,“水清而碧,澄潔似玉”,成爲西山衆多支脈中最特別的一處泉水。《帝京景物略》稱之爲“直彈湖面,渙然合於湖”,明胡廣《玉泉山》詩描繪爲“玉泉之山下出泉,泉流索折如虹懸”,即泉水不是涓涓細流,而是飛流直下,氣勢如虹。

這樣,昆明湖的前身甕山泊在泉水利用中,向我們走來。這是金朝的一個創舉。是金人遠引玉泉山的泉水以爲漕運和農業灌溉的首創。

當時,這裡是一片溼地。山,是西山餘脈,一座斷山,海拔五十九米,土石裸露,很少生長草木,因凹秀似甕而得名甕山。也有傳說稱,有一位老叟在鑿山時掘到了一個石甕,大於常甕數倍,甕中藏着數十件寶貝,老叟拿走了甕中的寶貝,把甕放在了山的西面,山便叫甕山。

甕山成泊,因甕山背後是逶迤的金山,與秀麗的西山遙相連屬,山南又是玉泉水匯而成的泊。也有傳說雲:甕山原來一座光禿禿的小山,山上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廟。廟裡有一位老和尚。當年,成吉思汗派兵侵奪甕山,得知老和尚有一個石甕,便強行搶奪。老和尚不許,抱甕跳崖自盡。隨後,山下一聲巨響,出現一股清泉,泉水涓涓流淌,甕山儼然而成甕山之泊。

其實,當年西山腳下有很多豐沛的水源,這裡在甕山的西南方,一方面有豐富的地下泉水涌流,另一方面有玉泉山流出的泉水彙集,而成溼地,方圓七裡,又稱“七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