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歧視 科學有解

疫情下的歧視 科學有解。(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人生沒有十全十美,每個人心中都有個洞,

要靠自己把這個洞填滿,不是靠別人。

填滿這個洞,需先安住這顆心,

心安,心情自然平靜,生活自然快樂。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采,天自安排,自己的人生操控在自己的手上,擇一事,做一生,惠衆生,讓這個世界因爲曾經有過你而不一樣。

――洪蘭

2020年是充斥着太多不安的一年,COVID-19形塑了恐慌、焦慮的氛圍,也阻斷了太多交流,國與國、城與城、人與人之間,築起了一道道防護的牆。

2020年是充斥着太多悲傷的一年,從參謀總長沈一鳴、一代傳奇物理大師戴森(Freeman J. Dyson)、創新教育大師羅賓森(Sir Ken Robinson),到知名大法官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我們失去了那麼多閃耀的星星。

洪蘭告訴我們,禍福相倚,瘟疫是禍,也是帶來轉機的福。腦科學家不只從大腦的設定告訴我們人類的天性是樂觀與信任,也分享自己所見所想的人生智慧。信手拈來,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朋友口中的每一則故事,都能衍生出從小見大的開闊視野。

這世界愈慌亂,我們愈要冷靜,愈要懂得安自己的心。洪蘭從科學角度與我們分享後疫情時代人生學:幫助別人,不僅是做人真正的價值,也會帶來真正的快樂。生而爲人,不要抱歉,互助爲好。

【精彩書摘

爲什麼人會對一個有嚴重殺傷力病毒不以爲意?

演化上,只要跟死亡有關的,學一次就會,因爲大自然不會給你第二次機會。而疫情極度嚴重的時候,全球有這麼多人去度春假,實在令人大惑不解。不知道他們爲什麼這麼快就忘記了停屍間堆積如山的屍體,敢和死神賭梭哈?

原因出在觀念,僥倖的觀念使他們認爲自己不會這麼倒楣。然而,我們該如何去校正這錯誤?這可不容易,陽明說過:「擒山中賊易,去心中賊難。」幸好,有個實驗法可以透過感同身受來達到這個目的。

瑞典卡洛林斯卡(Karolinska)研究院的學者設計出一個方法:給受試者戴上移位護目鏡(displace goggle),再在他面前放一個頭上戴著錄影機假人,透過護目鏡和錄影機,當他低頭看自己的身體時,他看到的是假人的身體,這是一個錯覺

例如你動手拿一個東西,你看到物體開始靠近你,你直覺這是你的手在作用,但其實不是,它可以是別人的手。只要你看到別人手的時間跟你自己手動引發大腦訊號的時間一致時,你就認爲是你的手在動了。

這個錯覺很強,你看到一把刀刺進你的身體,馬上緊張到全身起膚電反應,但其實是假人的身體。而你大腦負責綜合多重訊息額葉頂葉活化得像是有一把刀真的插入你的身體似的。

西班牙巴塞隆納(Barcelona)大學研究者用這套設備來研究種族偏見。他們先給白人受試者做一個內隱連結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詢問他們有關種族歧視的各種問題。一週後,請他們到實驗室來,戴上移位護目鏡後,教他們打中國的太極拳。一組人看到自己的身體是黑人的,另一組人身體是白人的。又過一週後,請他們再來做一次IAT測驗。結果發現那些經驗過黑人身體的白人,種族偏見分數減低了很多。

也就是說,要消滅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必須像《梅崗城故事》中,芬奇(Finch)對女兒說的:「你只有鑽進那個人的皮膚中,穿他的鞋走路,你纔會真正瞭解他的感受」。

感同身受,是消除歧視唯一的方法。

這個實驗不難做,這次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引爆出非常多潛在的問題,包括人道救援和種族歧視。或許我們可以用科學來改變人的偏見,使人性的善良得以展現出來。

(本文摘自《該怎麼成就你的人生》/天下文化)

【作者簡介】

洪蘭

臺大學士,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在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在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

1992年返臺,先後在中正大學、陽明大學任教,併爲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現爲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中原大學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

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先後到臺灣大大小小一千五百所以上的中小學做推廣閱讀的演講。

十多年來致力於譯介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及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已翻譯五十七本書,並在各大報章雜誌專欄。著作繁多,包括《講理就好》系列十本(遠流出版),《什麼纔是人生最值得的事》、《靜下來,才知道人生要什麼》、《從大腦看人生》、《從收穫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歡樂學習,理所當然》、《見人見智》、《教育創造未來》、《自主學習,決定未來》、《打開大門,讓世界進來》(以上爲天下文化出版)等。

《該怎麼成就你的人生》/天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