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靠3招突圍 戰火下照樣拚經濟

以巴戰爭打了兩個多月,以色列經濟仍較去年成長。(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駐臺北以色列經濟貿易辦事處處長杜亞維認爲,以色列和臺灣很像,都是跟全球做生意。(圖/財訊提供)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爆發50年來最大沖突,這場戰爭中,除了炮火四射的前線,另一個必須守住的防線,就是以色列的經濟。過去兩個多月,以色列從平時轉爲戰時經濟的作法和經驗,值得臺灣參考。

時間回到10月7日,巴勒斯坦人在星期六早晨7點突然越界攻擊,帶走大批人質,以色列隨即抽調30萬大軍上前線,總數佔以色列人口3%;家園被毀、親友被擄,戰爭帶來的混亂和驚慌,對以色列經濟的挑戰可想而知。

但根據以色列央行的估計,2023年以色列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仍將維持2%成長,成長率只微幅下降0.3%。從信用卡消費金額來看,在10月底之後,以色列信用卡消費金額又回到戰前正常水位。以色列ETF的價格,也在10月底後,快速反彈至戰前價位,顯示外界對以色列經濟韌性的信心。預計2025年,以色列經濟可望出現明顯成長。

「戰爭開打,我們先確保所有對外的港口、機場暢通,」駐臺北以色列經濟貿易辦事處處長杜亞維(Aviv Doron)指出,以色列北、中、南的主要港口和特拉維夫附近的機場,目前都正常運輸貨物。

第1招 確保港口暢通運輸正常

接着,以色列財政部發布補貼方案,協助金流受影響的中小企業和工廠度過難關,「以色列財政部會根據你過去的報告,計算你的收入和往年相比損失了多少,再向中小企業分配資金,讓它們可以快速恢復生產。」

《財訊》雙週刊也發現,但對建築業、 農場,這些需要大量人力的產業來說,即使拿到補助,沒有工人、外勞也照樣停擺。杜亞維解釋,以色列政府和民間會組織沒有工作的人,像學生、退伍軍人,再分配他們到各地支援各家公司生產,維持經濟正常運作。

以色列的經濟近年正在改變,靠輸出創新技術換取經濟成長的比重愈來愈高。「以色列經濟和臺灣經濟很像,是島國經濟,我們並不依賴鄰近國家的市場,是跟全世界做生意。」杜亞維說。

2021年,以色列最大宗的出口是「商業服務」,其實就是研發,全世界有超過400家跨國企業在以色列設立研發中心,對外提供創新技術服務。戰爭期間,以色列公司仍按照原有的策略,和全世界的企業合作,持續提供技術服務和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