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戰爭,五國圍攻以色列失敗,一國從以色列要回6萬領土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爲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張潤晨

編輯|t

引言

第一次中東戰爭中,埃及、伊拉克、敘利亞、約旦和黎巴嫩五國一起圍剿以色列都尚未成功。而歷史上的五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幾乎就從未打敗過以色列。

然而薩達特帶領下的埃及,在第四次中戰爭中,竟然一舉奪回了曾經被以色列軍方長期佔領的西奈半島,讓以色列一次就吐出了6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第一次中東戰爭)

而以色列竟然也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埃及重新拿回西奈半島,以色列和其背後的美國,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包圍了埃及的主力部隊,但也只能乖乖的放了出去。

那麼第四次中東戰爭,還有這場埃及與以色列之間的西奈半島紛爭,究竟又是如何開始,如何結束的呢?

一、埃及之恥

如果要講清楚西奈半島的故事,那還是必須要從第二次中東戰爭說起。事實上,以色列對於西奈半島早就已經是垂涎很久了,西奈半島是埃及在蘇伊士運河東岸的一塊領土,控制了西奈半島,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夠控制蘇伊士運河。在第二次中東戰爭之前,蘇伊士運河的經營權都在英法兩國的手中。

因此雖然深處中東地區,但是實際上卻是一個西方國家的以色列,想要使用蘇伊士運河自然也不難。但是在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之前,埃及的民族主義領袖納賽爾卻突然上臺。

納賽爾與此前的埃及統治者不同,對於收回蘇伊士運河相當的執着。同時納賽爾也是阿拉伯復興主義和大阿拉伯概念的提出者,對於以色列的態度自不必說。

(納賽爾)

因此以色列爲了保住自己的蘇伊士運河使用權,就想着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和英法兩國一起進攻埃及,佔領西奈半島,控制蘇伊士運河。第二次中東戰爭就是一場一邊倒的戰爭,無論是英法聯軍還是以色列國防軍的進展都非常的順利,埃及軍隊根本就無力抵抗。

以色列軍隊也的確控制住了西奈半島,而英法聯軍甚至控制了一部分蘇伊士運河西岸的埃及領土。然而第二次中東戰爭卻在美國和蘇聯的干預下草草結束,以色列也被迫只能讓出已經成功佔領的西奈半島,但是以色列雖然人走了,可是心卻留下了。以色列對於西奈半島“深沉的愛”一直保留了下來。

(納賽爾)

第二次中東戰爭後,納賽爾深感埃及軍隊戰鬥力之低下,面對以色列軍隊和英法聯軍,實在是太過於無力了。因此戰後的納賽爾,開始嘗試全面倒向蘇聯,換取蘇聯的軍事援助和經濟援助。

埃及軍隊在蘇聯的幫助下,的確也是迅速提升了戰鬥力,但是這也使得以色列開始忌憚埃及軍隊,當時的納賽爾的確也是打算聯合阿拉伯國家,主動進攻以色列。

因此以色列國防軍先發制人,於1967年6月5日主動向埃及、約旦以及敘利亞三國發起進攻。以色列空軍將埃及軍隊的戰機幾乎全部都炸燬在了機場上,埃及軍隊可謂是全無準備,直接潰敗。

(第二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順勢佔領了其夢寐以求的西奈半島。在約旦方向,以色列國防軍直接將約旦趕出了約旦河西岸地區,並且將約旦一直控制的聖城耶路撒冷佔領。

敘利亞軍隊算是打得比較頑強的,但是卻獨木難支,以色列軍隊很快也佔領了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別看場面打得大,但是實際上第三次中東戰爭的持續時間,僅僅只有6天,11月10日戰鬥就已經基本結束了。

而以色列國防軍出動了大約25萬人,這種調度能力,表明了以色列軍隊的戰鬥力是完全超脫出中東地區內的水平的,甚至可以說已經是歐洲國家的水平了。

而阿拉伯的民族領袖納賽爾,因爲第三次中東戰爭的失敗,直接自閉了,甚至沒過幾年就鬱鬱而終。接任他位置的,是他的戰友薩達特。薩達特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沒有納賽爾那麼高的心氣,在他的眼中也只有埃及,而不是整個阿拉伯世界。而埃及也在薩達特的帶領下,開始了蟄伏...。

(薩達特)

二、安息日的復仇之戰

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的蘇聯,也開始改變了對以色列的態度。蘇聯逐漸意識到了,以色列並不是一個可以隨意拿捏的中東小國,以色列甚至不比哪個歐陸軍事強國更差。如果想要在中東地區對付以色列,就必須加大對埃及和敘利亞兩國的軍事援助。因此薩達特掌權後的埃及,得到了大量來自蘇聯的軍事援助,埃及軍隊很快得以重建。

但是奪回西奈半島顯然並不容易,在以色列佔領西奈半島之後,苦心經營了一個幾乎可以說是密不透風的防線,這道防線也被稱之爲“巴列夫防線”。

如果直接從正面進攻的話,那麼埃及軍隊很難擊穿“巴列夫防線”。而在巴列夫防線的地下,同樣有着石油管道,這個管道可以使得戰爭期間以色列軍隊能夠點燃燃料,將整個防線變成一片火海。

(西奈半島)

但是埃及軍方同樣有解決辦法,“巴列夫防線”實際上就是用沙子構建的。使用炸藥等武器嘗試摧毀,或許的確沒那麼容易。但是埃及軍隊同樣可以使用“水攻”,爲此埃及專門從西德還有英國進口了大量的消防車。

而第三次中東戰爭的大勝利,使得以色列也變得驕傲了起來。在戰前,以色列曾經先後得到了埃及間諜,摩薩德特工甚至是約旦國王的親口警告,但是以色列卻都沒有將其當回事。直到開戰前的一個小時,以色列才真正開始戰爭動員,但是這時已經來不及了。

埃及、敘利亞、伊拉克三國的軍隊同時發起了進攻,以色列的空軍在開戰的第一天就損失慘重。而通過使用高壓水槍,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線”,僅僅在6個小時內就被埃及軍隊突破,由於進攻當天是週六,也就是猶太人的安息日,因此以色列軍隊幾乎是毫無抵抗就被埃及軍隊拿下了西奈半島。

(巴列夫防線)

而在此之後,包括巴基斯坦、摩洛哥在內的穆斯林國家,都向埃及提供了部分志願軍。海灣國家同樣也行動了起來,“石油大棒”的威力第一次得到了體現,在歐洲國家剛剛想要站起來聲援以色列的時候,海灣國家和委內瑞拉的石油禁運直接將歐洲國家一把按了回去。最終敢於公開支援以色列的國家,僅僅只有美國和荷蘭兩個國家。

但是美國的支援力度卻相當的大,尼克松幾乎就是強迫國會通過了“五分錢救援行動”,將大量的武器彈藥打包免費送去了以色列。尼克松當時甚至公開表示:“我們必須把所有能用上的東西,全部都送到以色列去!”

(第四次中東戰爭)

二、急轉直下

在戰爭開始之初,阿拉伯方面的兩位主要領導人,埃及的薩達特和敘利亞的老阿薩德之間,其實是存在着一些路線上的矛盾的。薩達特認爲,阿拉伯軍隊應該通過一場小規模的軍事行動,將以色列軍隊打上談判桌,拿回失去的領土就算是勝利了。

但是老阿薩德的胃口卻更大,老阿薩德認爲阿拉伯聯軍應當使用武力手段,將西奈半島還有戈蘭高地奪回,從而逼迫以色列放棄加沙走廊和約旦河西岸。

這個路線衝突,直到開戰後依然沒有彌合,這也爲雙方此後的分道揚鑣埋下了伏筆。在得到了美國大量軍事援助後的以色列,很快就緩過了神來。以色列軍隊在戰術水平上是遠遠超過埃及軍隊的,因此埃及方面很快就敗下了陣來,甚至就連埃及的主力部隊,都遭到了以色列軍隊的包圍。

(老阿薩德)

這個時候,輪到薩達特急成熱鍋上的螞蟻了。但是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勃列日涅夫出手了,他親自給尼克松寫了一封信,闡明瞭如果以色列消滅埃及的主力軍隊,那麼蘇聯就將會直接下場干預中東戰爭,並且摧毀以色列這個國家。與此同時,1500名古巴軍隊已經行動了起來。

面對蘇聯的直接威脅,以色列被迫全盤接受,埃及與以色列迅速達成停火協議,並且交換了戰俘,以色列軍隊也退出了西奈半島。

但是這就讓北部還在與以色列軍隊激戰的敘利亞傻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的後半場,變成了敘利亞這個棄子和以色列的單獨作戰。很快敘利亞就被擊敗,戈蘭高地也被以色列軍隊奪走,第四次中東戰爭結束。

(老阿薩德、卡扎菲和阿拉法特)

薩達特雖然得到了全埃及的讚美和歡呼,但是埃及這個國家,卻從此徹底失去了“阿拉伯盟主”的頭銜,從此退出了阿拉伯世界的事務。但是對於埃及人民甚至是整個阿拉伯世界來說,第四次中東戰爭,仍然是他們短暫且輝煌的一次大勝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