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國鑑·以色列】記者觀察:在撕裂的民意中掙扎——“戰爭狀態”下以色列社會掃描

記者觀察:在撕裂的民意中掙扎——“戰爭狀態”下以色列社會掃描

王卓倫

本輪巴以衝突爆發一年來,以色列因在加沙地帶過度使用武力導致巴勒斯坦方面重大人員傷亡而備受國際社會譴責。同時,“戰爭狀態”下的以色列社會也在經歷深刻變化。新華社記者觀察發現,隨着戰事延宕和擴大,以色列民意分裂,不斷搖擺,一方面在戰事初期展現出強烈團結意識,但隨着戰事延宕,民意加劇分化,暴露出深刻的政治和社會矛盾。

【戰事初期 舉國團結】

去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發起“阿克薩洪水”行動,襲擊軍營、集體農莊等地,造成以方約1200人死亡,並把約250人挾持到加沙地帶。以色列當天進入“戰爭狀態”並在加沙地帶展開“鐵劍”行動。

“10·7”襲擊給以色列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以色列情報機構卻未能察覺威脅並提前阻止,軍方反應遲緩、增援不力。以色列人長期以來引以爲傲的“安全感”徹底破碎,民衆普遍感受到激烈且直接的外部威脅,心理創傷巨大。按照以色列衛生部的說法,以色列人面臨1948年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精神健康危機。

衝突爆發之初,主要城際高速公路沿途懸掛國旗,城市街邊商業廣告統統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鼓舞士氣的橫幅、標語、海報。在特拉維夫火車站旁,大屏幕全天滾動播放“我們與以色列同在”視頻短片,展示美國等西方國家領導人支持以色列的畫面。呼籲讓被扣押人員獲釋的“現在帶他們回家”街頭運動聲勢浩大。

據記者觀察,“鐵劍”行動頭幾個月,以色列民衆在巴以問題上的立場整體向右轉,支持以方加大軍事打擊力度。大、中、小城鎮以社區爲單位建立戰時應急組織,每日對居民開展專業培訓演練。平時舉辦大型活動的特拉維夫展覽館改造爲戰時志願者中心,民衆自發前來。以色列在遇襲後創紀錄地動員36萬名預備役人員。記者採訪過的不少民衆響應徵召,即便不直接參與作戰,也會從事一些站崗巡邏或行政類工作。

【戰事延宕 民意分化】

只是,以色列人沒有想到,本輪巴以衝突會成爲以色列建國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場“戰爭”,且遠未結束。“鐵劍”行動至今,以方三大作戰目標,即消滅哈馬斯、解救所有被扣押人員、確保加沙地帶不再對以色列構成威脅,一個都沒實現。

記者觀察發現,隨着戰事延宕,以色列民衆的厭戰情緒日益上升,預備役士兵的作戰意願明顯下降,有些具有雙重或多重國籍的人開始選擇出走國外以躲避服役。在以色列,呼籲停火的遊行示威日漸擴大,規模最大時參與人數達70多萬。

以色列經濟今年一季度反彈後陷入停滯。以色列央行預期,增長率將從去年4.5%下降至今年1.5%。戰爭一年來軍事開支大約2500億新謝克爾(約合665億美元),財政赤字大幅增加。如果戰爭持續,以色列經濟面臨長期衰退風險。

越來越多以民衆認爲,政府宣揚的目標難以徹底實現,內塔尼亞胡是在“以戰養政”,希望通過延長戰爭而保住個人權力、避免戰後清算,因而依賴極右翼支持執政聯盟,無視國內停火呼聲。

在位於特拉維夫的以色列國防部門前,示威者吉爾告訴記者,內塔尼亞胡政府並沒有採取必要措施來推動被扣押人員獲釋,忽視以色列人最重要的關切。“以色列應該停止作戰,我們受夠了無止盡的戰爭狀態。”

然而,記者注意到,街頭抗議的憤怒主要針對被扣押人員無法回家。很少有人談論以軍行動在加沙地帶造成超過4萬人死亡、近10萬人受傷,很少有人抗議政府過度使用武力,也仍有大量民衆支持這場戰爭。以色列9月重創黎巴嫩真主黨高層後,內塔尼亞胡及其領導的利庫德集團民意支持率一路反彈。

【衝突擴大 裂痕更深】

加沙戰火未停息,以色列又對真主黨發起軍事行動,與伊朗軍事對抗同樣急劇升溫。按照內塔尼亞胡的說法,以色列正在“七條戰線”上與伊朗主導的地區抗以聯盟“抵抗之弧”作戰。以色列《國土報》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指出,以色列深陷極大挑戰,安全、政治、社會和經濟狀況可以說處於“史上最糟糕階段”。

戰爭狀態讓以色列人暫時擱置了衝突爆發前因內塔尼亞胡強推司法改革引發大規模抗議等內部政治矛盾,但按下葫蘆浮起瓢,隨着戰事延宕,世俗與宗教矛盾等開始浮現。以色列最高法院6月作出一項里程碑式裁決,認定不再有任何法律框架允許政府不徵召哈雷迪派猶太教學院學生服兵役。這些極端正統猶太教徒將和世俗派猶太人一樣,不再享有兵役豁免。這在耶路撒冷等哈雷迪派教徒聚居地引發示威抗議。

本輪衝突還在海外猶太人中引發分裂。許多反對猶太復國主義的美國、歐洲猶太人加入聲援巴勒斯坦的反戰示威,同時也有不少猶太復國主義支持者選擇“迴歸故土”。以色列猶太事務局移民與吸收部門主任費爾伯5月預計,今年以色列將接納至少3萬名來自全球的猶太移民。僅法國,今年頭幾個月移民以色列的人數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多。

記者與以色列民衆交流時發現,許多人對巴以局勢無解、黎以和伊以局勢升級深感憂慮,對以色列的發展前景失去希望,越來越多擁有外國國籍或持有多本護照的以色列人有移民打算。一些人警告說,人才流失的威脅越來越嚴峻,特別是那些對以色列高技術產業、醫療和教育領域至關重要的專業人士。他們認爲,以色列增長的動力是創新,人才流失將對以色列造成重大長遠影響。(完)(新華社專特稿)

注:本文作者系新華社駐耶路撒冷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