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要多少錢纔夠? 三大橋墩爲自己蓋一座快樂之橋
先從清楚自己的目標開始,目標應該要和你生命中重要的事一致。(圖/shutterstock提供)
多數人的投資動機來自於不足、想要更多,但這種心態只會讓人變成貪心的猴子。本書從在財務管理上最核心的問題出發──「多少纔夠?」幫助個人打破傳統從「錢」出發的財務計劃,聚焦於符合人生價值的理財規劃,只要一個致富思維,就能實踐一輩子都富足的人生。
讓我們來看看你的三大橋墩:
先從清楚自己的目標開始,目標應該要和你生命中重要的事一致。說比做容易?假如清楚知道哪些事可以讓自己快樂,我們就會一直努力去做,不是嗎?根據夏普的看法,這就是問題之一。我們其實花太少時間思考能讓自己快樂的事情,卻花太多時間精力追逐無法真正得到滿足的目標。接下來幾章將探索可決定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的策略。
→短期目標:每週吃一次好料、每個月和另一半一起休個短假、放假日,或是加強專業能力。
→中期目標:買第一棟房子或是改善現有的房子、成家、規劃子女教育,或是到海外度長假。
→長期目標:打算何時退休,以及退休後的生活規劃。通常你會發現這些也就是中期目標的延長。
以下是頂尖理財顧問經常用來協助客戶釐清人生目標的問題。不妨花點時間,思索一下你的答案。
‧你最大的成就是什麼?原因?
‧你對未來感到最大的不安是什麼?
‧激勵你努力的動機是什麼?
‧明年最想要達到的個人目標是什麼?三至五年後又是什麼?
‧五到十年內,在工作、個人及財務這三方面,最希望成爲什麼?
‧你和家人希望未來能實現、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萬一辦不到,你的感受會如何?目前你又願意做什麼犧牲來實現這件事?
‧多少錢纔夠?爲什麼?而你又是怎麼判斷的呢?
一旦決定了自己的目標,你可能會發現清單太長了,而不太可能全部完成,這時候就得取捨。因爲沒有人可以得到全部想要的,所以才需要排列優先次序。可以選擇現在過得舒服點,把錢花在當下滿足短期目標;或決定把錢省下來,爲提早退休預做準備。一旦確認目標,就可以往回推算。爲了實現日後目標,現在就需要開始詳細規劃。
●第二根橋墩:在符合人生價值觀及目標的前提下,建構一套妥善運用自己資源的理財策略
勾勒目前及未來的財務資源會比想像中還要簡單而有趣。事實上,花些時間想想自己在人生各階段希望能達成的事,很有激勵效果。
基本的步驟包括:用編制預算的方法,先確認目前的收入及支出。不必過於精準,只需預估就足夠當成起點。在任何一家文具店都能買到收支本,或是請理財顧問幫忙。同時列出資產和負債,藉此算出資產淨值。
預估中期(三年)及長期(五至十年)的收入及支出。先計算可能儲蓄的金額,再分別預估在中期、退休時及退休後幾年內,扣除負債之後的資產成長狀況。在所希望的退休生活品質下,試算估計的退休金足夠支付多久,這是個很有價值的練習。
平衡目前及未來的需要與目標。在進行這個試算的過程中,將漸漸發現在目前的計劃裡,有哪些重要目標是負擔得起。如何在退休後所向往的財務安全和生活品質,與目前的日常生活開銷兩者之間求得平衡,是大家要面臨的重大挑戰,尤其是當家裡還有待養育的青少年及年邁的父母,這個挑戰就顯得特別嚴峻。
亞洲某些地區的理財規劃顯得更艱辛,因爲部分地區的文化要求晚輩必須負擔年邁父母的晚年生活,但人們卻愈來愈長壽,而物價愈來愈高,養育孩子的費用同時也不斷提升,再加上大多數的人都希望在照顧家庭成員以外,還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在缺乏社會福利制度的協助之下,這也難怪亞洲中年人自嘲自己是「三明治的一代」。
省下一塊錢,投資一年下來後,不論賺或賠五%,對財富不會有什麼大影響。但如果不先省下這一塊錢,什麼都得不到。經過時間的推移,投資報酬率會產生巨大的複利效益,加上定期定額儲蓄性投資後,蛋糕就會愈來愈大,而蛋糕上的糖衣也會愈來愈厚。當完成預算編制後,先確認結餘有多少,並且確保每個月都會將其加入定期定額的投資計劃中不會亂挪用。
●第三根橋墩:發展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
確認人生目標及安排好財務資源之後,整個理財架構下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要素,就是要建立投資策略。爲了獲得實現人生目標的最高機率,根據目前及未來的財務狀況,投資組合該配置多少比重在成長性資產(例如股票和不動產),將是最重要的投資決定之一。
投資策略可以幫助你根據真實的情形和選項,決定適合承擔的投資風險是多少,而非根據武斷的問卷,就將自己歸類於積極型或是保守型的投資人。
《多少纔夠?》/天下雜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