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華裔女性,如何掀起AI革命?

她!是近代對世界影響最大的華裔科學家之一。

23歲被普林斯頓錄取,33歲成爲斯坦福的終身副教授,45歲更是完成了美國學術界的大滿貫,成爲了三院院士。

如果沒有她,黃仁勳可能還只是個賣顯卡的,山姆奧特曼大概也還在搞風投,席捲全球的AI浪潮估計還是十幾二十年之後的事情。

她是誰?李飛飛!一個名字足以讓AI界顫抖的女性。

但誰能想到,這樣一位AI界的超級女英雄,17歲那年竟然還在餐館刷盤子。

李飛飛出生在北京一個高知家庭,16歲那年跟隨父母移居美國。但因爲語言障礙,在國內貴爲工程師和教師的李父李母,只能靠做雜工維持生計。

好在小飛飛比較懂事,爲了補貼家用,她去餐館刷過盤子,當過洗衣工;但人學習也沒落下,每天只睡4個小時的她,最後在SAT考試中以數學滿分的成績,被普林斯頓錄取並拿到全額獎學金。

2000年,李飛飛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向她拋來橄欖枝的有高盛、美林等華爾街巨頭,麥肯錫甚至直接給了一份高薪且不用實習的offer。這些公司,李飛飛但凡選擇其中一家,薪資都高於別人奮鬥五年,家裡也能擺脫苦日子了。

但李飛飛從小的夢想是當一位科學家!所以,她拒絕了所有高薪offer,繼續追逐夢想,去攻讀加州理工學院電氣工程博士學位,研究人工智能領域。

而命運的齒輪,也從這裡開始轉動。

在當時,人工智能領域有很多其他熱門方向,比如算力和算法研究,但李飛飛卻不走尋常路,選擇了最不被看好的、一直處於停滯狀態的大數據和計算視覺識別。

因爲這兩個領域的研究難度極大,且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源投入,連同事都勸她放棄,換個熱門方向,否則啊,缺乏資金支持和研究資源是一回事,還有可能一輩子都評不上教授。

但李飛飛意識到,AI研究之所以沒有進展,只關注模型和算法沒有用,大數據是很重要的。以視覺識別爲例,想讓計算機有圖像識別的能力,首先需要給它輸入大量標準化的圖片。

所以,沒有學校的資金支持,李飛飛就開始自籌經費、僱傭志願者來處理海量的圖像數據。

本來需要18年才能完成的事,最終在全球167個國家的4.8萬名標註員的共同努力下,僅用了一年多時間,她們就打造了一個含有1500萬張圖片的圖像識別數據庫:ImageNet,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標註數據庫。

李飛飛這個名字,也在人工智能領域聲名鵲起。

後來ImageNet被用來支持深度學習神經網絡,再到後來機器人臉識別準確率超越人類、AlphaGo(阿爾法狗)戰勝世界圍棋冠軍、ChatGPT的橫空出世,這一切的起點和技術基礎,都離不開李飛飛和她的ImageNet。

2017年,李飛飛利用從斯坦福大學休假期間,加入谷歌雲擔任首席科學家,推動成立了Google AI中國中心,爲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時,她不忘自己身上華人、移民、女性等標籤,聯合創立了非營利組織AI4ALL,降低了更多女性和多種族人士進入AI人工智能領域的門檻。

有人說,李飛飛未來有極大可能拿到諾貝爾獎,對此她微微一笑的迴應:如果有一天我拿下諾貝爾獎,我一定以中國人的身份去領獎。

這大概就是屬於李飛飛的家國情懷吧!AI教母的傳奇還在繼續,我們期待這位華裔女性科學家能給世界帶來更多的驚喜!

本文源自:伯虎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