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術研究助推文化傳承——以故宮學爲例
來源:光明日報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爲北京中軸線的重要構成要素,故宮早在1961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作爲一座宮殿遺存,故宮不僅承載與匯聚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更是文化傳承與學術研究的寶庫。
從皇家宮殿到公共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的誕生過程濃縮着中國近代作爲公共事業的博物館與文物保護事業的探索發展之路:故宮博物院是最早一批探索如何提供更好社會服務的博物館。它建立之初,便抱着“蒐集累世尊秘之寶藏,於都市之中闢古物陳列所一區,以爲博物院之先導”“備充國立圖書館、博物館等項之用,藉彰文化而垂久遠”的宗旨,將私有古物變爲公共文化產品向公衆展示,把宮禁變爲大衆觀摩古物和精研畫法的公共藝術聖殿。尤其是在文物保護與研究方面,它在中國文物保護領域起步較早、較爲成熟。比如書畫的開放與梳理,推動近代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傳承革新;青銅器的整理與研究,既延續宋明以來金石學的治學傳統,又結合近代考古學的理論成就,使中國銅器收藏的傳承脈絡得到科學呈現。經歷幾代故宮人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參與,故宮博物院的學術研究已有相當累積。
在此基礎上,故宮博物院時任院長鄭欣淼於2003年10月提出了“故宮學”這一學術概念。“故宮學”學術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論構建,正是基於對故宮建築羣及其文物收藏整體性、系統性的深刻思考認識。由此,故宮博物院也更進一步從文化整體性視角將古建築、文物藏品和宮廷歷史聯繫起來加以保護、研究與詮釋。通過挖掘館藏資源,結合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的學科優勢,故宮博物院近年來在人才培養、文化傳承與創新、學術研究及國際交流等方面都有了進一步提升:一是以故宮學爲基礎構建更爲健全的學術梯隊和更爲全面成熟的學術平臺,提升學術科研體系在文博領域乃至全社會的影響力,充分發揮好文化傳承創新與智庫作用;二是充分激活、調動社會科研力量,用開放課題鼓勵非故宮博物院研究人員參與故宮文物研究,深入研究闡釋故宮文物及其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是通過“太和學者計劃”爲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提供交流合作的平臺,積極發揮故宮博物院在促進中華文化與域外文化對話與交流方面的先鋒作用,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影響力。
故宮學的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只有20餘年的時間,作爲學科來說仍非常年輕。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如何在傳統文化知識體系內探索現代學術體系的構建,以學術研究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使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這是繼承發展故宮博物院百年學術傳統對故宮學提出的內在要求,也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爲故宮學提供的發展機遇,更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使命向故宮學發出的重要號召。
故宮及其文物所承載的中華文化是典型而獨特的。故宮建築羣內蘊着一套秩序井然、關聯密切的知識體系,其規劃理念、形制佈局和建築意象的思想源流和實踐路徑皆清晰可循。同樣,故宮文物也內蘊着一套流傳有序、品類齊整的知識體系,其文化傳承與學術演進是一脈相承的。面向未來,進一步系統梳理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和圖籍文獻,提煉總結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核,有助於夯實故宮學的概念、範疇、體系與方法。同時,繼承故宮博物院治學理念和學術傳統,有助於形成跨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科體系、跨機構交流合作的學術體系和跨文化溝通互鑑的話語體系。
故宮、故宮文物和故宮博物院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故宮和故宮博物院一直是中外文化交匯融合的重要場所。應立足“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當下”“中國與世界”,探索中國語境與全球視野下故宮學的理論創新、機制建設與實踐路徑,充分利用故宮博物院的學術資源,不斷完善故宮學的理論體系,深入挖掘故宮及其文物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在面向未來的學術發展中找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推動跨文化交流互鑑的路徑方法,提升故宮學的學術話語權和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作者:徐婉玲,系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