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開「院前診所」 健保署砍點數

健保署長石崇良日前宣佈,「分區總額合理成長管理」,推動醫院個別總額。(本報資料照片)

過去健保推動門診減量政策,就有大醫院透過經營診所來躲避輕症門診,達到減量。爲落實分級醫療,讓大醫院迴歸照顧「急重難罕」病患、診所發揮「家庭醫師」功能,健保署將對「院前診所」出手!今年第1季起,執業登記在醫院的醫師到基層診所支援者,每月在診所申報超過10萬點,一律打75折支付,山地、離島、醫缺地區則不受影響;同時,申報量規模超過1億的機構,如禾馨等28間診所,2026年起,也必須加入評鑑。

健保署長石崇良日前宣佈,今年第一季開始,試辦醫院總額分區共管計劃,推動醫院個別總額,盼促進醫院自我管理,但大醫院的院前診所恐成新制漏洞,牽動基層醫療,重演過去大醫院以經營院前診所,來達到健保輕症門診年減2%目的。

石崇良表示,部分醫院成立院前診所,由院內醫師報備支援診所將病人帶走後,醫院繼續吸納新病人,而醫師在診所看病,仍採取大醫院模式,做許多檢查,且導致基層診所的點值稀釋,「這不是真正的分級醫療」,因此經醫師公會全聯會提案,未來這些專科醫師申請報備到院前診所支援,每月健保點值超過10萬點,就會打75折支付。

以診察費爲例,原本健保給付診所364點,打折後爲273點,相較原本醫院門診診察費286點還低。不過,爲鼓勵醫師到偏遠地區診所服務,這項措施對山地、離島、醫缺地區沒有影響。

診所協會全聯會榮譽理事長陳宏麟指出,醫院、基層有各自的總額,對基層來說,不太可能去吃醫院總額,但醫院卻會透過派醫師開設「院前診所」,瓜分基層總額,尤其臺北區已因點值稀釋,痛苦很久。健保署的做法是爲避免將醫院的處置搬到基層,讓醫院「好好經營醫院就好,不要到處開診所」。

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說,院前診所醫師除自己醫院的申報外,在診所每月平均申報68萬,已趨近於臺灣醫師一人的平均申報量。健保署僅對10萬以上的申報打折,下手沒有很重,且排除資源不足的地區,這是爲讓醫院、診所專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時兼顧偏鄉民衆需要。

另外,臺北市禾馨新生婦幼診所去年出現醫師不慎刺穿患者子宮的醫療疏失,引發對診所品質把關的討論。現行健保僅要求申報逾2億的診所公開財報,但隨着診所規模愈來愈大,申報量大的醫療機構也要納入管理,參與評鑑。

石崇良指出,由於地區醫院一年申報健保的中位數爲1.2億,許多診所已達到這種規模,未來年申報逾1億的診所,也要納入評鑑,包含禾馨、遠東、書田等28家診所都會受影響,預計2026年開始評鑑。若評鑑沒過,就失去健保特約資格。